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第28章 病虎出山,货币改革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最新章节列表 >> 第28章 病虎出山,货币改革

第28章 病虎出山,货币改革


更新时间:2024年01月22日  作者:东鸭西楼  分类: 历史 | 两宋元明 | 东鸭西楼 | 人在洪武 | 从天师到帝师 
第549章

第549章

第549章

蓝玉在胡惟庸眼中,只是一个草包。

也许他在战场上非常勇猛,可是回到朝堂,这家伙跟常茂比起来也差不多。

相比起徐达的稳重,常遇春的亲和力,

他这个所谓的大明第二代将领中的新星,压根不值一提。

他甚至连自己真正的靠山是谁,都没搞清楚。

没有朱标,他早就被老朱处理了,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他竟然不懂。

不但不懂,而且还对朱标产生怨气。

这要是有一言半语传出去,皇帝估计就要慎重考虑他和朱标的关系。

但也是因为这是个蠢货,才有利用价值。

胡惟庸虽然笑的得意,嘴上却开导蓝玉:

“殿下处罚你,是因为你杀了人,如果你落在徐达手里,还不知道会受到什么处罚。

他打伱一百杖,却没有杀你,而且还给你送药。

将军不当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这点小恩小惠,哪能比得过我外甥的死……”

蓝玉旧事重提,咬牙切齿。

胡惟庸在他背后,笑的更加开心了。

“蓝将军,昨晚说的那些事,只是本相自己摸索出来的线索,当不得真,将军最好还是自己查验一下为好!

其实本相建议将军,最好还是当这件事没发生过……

毕竟,你就确定了真相,也不会改变什么?”

他的话,句句都是诛心之言,蓝玉死死抓着被褥,一言不发。

“胡相,我外甥的尸骨可在?”

“那具尸骨,本相让人放在呢,将军这次班师回朝,可去认一番,如果不是常茂,那是最好……”

“多谢胡相!”

蓝玉默默的接受了胡惟庸的好意,胡惟庸见火候差不多了,主动告辞离去。

只留下蓝玉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一切。

过几日,是徐达等人班师回朝的日子。

朱标带走了姚广孝,连同徐达,朱棣一起班师回朝。

而蓝玉,是以阶下囚的方式,被一路送回去,只是朱标怜惜他行动不便,有专门的马车护送。

城门口。

“张异,你真不跟我们一起走?”

“殿下,贫道也会一路南下,不过会沿着沿海下去看看……”

从北京的沿海一路下行,路过天津,往山东方向去。

张异早就有游走祖国河山的意愿,这次出来,也是为了寻找资源。

他虽然知道后世的地图上,具体哪里有什么东西。

可毕竟五百年的岁月,也会有一些山川地貌的改变,这些需要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

“好,会有锦衣卫,一路负责你的安全,还有……

你过了山东,从济宁一路回南京!”

“殿下是怕江南有人认出贫道?”

张异笑了笑,朱标越是提醒,也就意味着最近的氛围不太好。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张异也不是莽撞之人,他点头,答应了朱标的要求。

“殿下先行一步!”

朱标闻言点头,他转身,挥手。

属于他的队伍,开始往南方行去。

张异拉了一把缰绳,对身边的锦衣卫说:

“麻烦各位大人!”

他这次没有坐马车,而是直接骑马,准备快速前往天津……

两支队伍消失在远处,站在城门口送行的胡惟庸,似笑非笑。

他盯着张异离去的背影,狠狠攥紧拳头。

“很好……”

应天府,皇宫。

夏末初秋,空气中已经带着一丝凉意。,

不过皇帝此时的心情,却十分不错,因为他手中的两篇奏疏。

说是奏疏,其实两篇文章加起来,大约超过十万字的内容。

通篇没有废话,只有满满的干货,也代表了写这两篇文章人的用心良苦。

“姚广孝在哪?”

朱元璋放下文章,询问朱标。

朱标道:

“他此时随着儿臣回来,正在外边等候!”

老朱放下文章,又忍不住拿起来反复观看。

他越发觉得,姚广孝此人,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人才。

不过想起张异对此人的预言,老朱终归有些膈应。

一个心怀反志的人,并不为皇帝喜欢。

虽然他目前什么都没做过……

“你觉得,此人如何?”

朱元璋对姚广孝的能力是千般喜欢,但毕竟还有芥蒂。

朱标闻言,想了一下说:

“此人之才,不下于李、刘二位先生……”

“那比起胡惟庸如何?”

“远胜之!”

朱标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毫不犹豫:

“胡惟庸的能力不错,也算是兢兢业业。

但和姚大师相比,似乎缺了一些灵性!”

灵性这种事,听起来十分玄幻,但老朱却心领神会。

有时候,那些玄之又玄的感觉,恰恰是区分天才和一般人的鸿沟。

就如汪广洋行不行?

其实他能力非常高,如果论起军功,他未必会比刘伯温差。

但在老朱心中的评价,汪广洋就是差了一些。

朱标能感觉到姚广孝的不同,证明此人确实不错。

“那你觉得,他可放心用?”

朱标想了一下说:

“儿臣觉得此人可用,父皇,当初警示此人危险的,乃是张家弟弟,而如今举荐他的,也是张家弟弟!

既然张异说此人可以,儿臣就觉得可以!”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老朱却不满意。

“此话不该由一个未来的皇帝口中说出,难道你要让张异教你做事?”

朱标闻言,登时明白自说错话,赶紧低下头。

“非我不信任张异,但君王有君王的行事准则,你若只以张异的判断去看一个人,那你是皇帝,还是张异是皇帝?”

“父皇教训的是……”

朱标认错的态度,也是极好。

老朱满意点头,道:

“让他进来吧……”

太监出去,不多时,就请进来一个道士。

老朱上下打量此人,姚广孝一袭青色道袍,却没有多少仙风道骨的形象。

他身形清瘦,相貌也算堂堂,但一双三角眼,多少破坏他身上的仙气。

可他偏偏又一副对世事漠不关心的模样,让人觉得十分矛盾。

姚广孝见到朱元璋,依然是不卑不亢,并不为皇帝的气势所慑。

老朱点头,此人确实不错。

不过他面无表情,只是将姚广孝写的那篇文章,推到前边。

“这文章是你写的?”

“回陛下,正是贫道!”

“朕认识张异十年,却鲜有听他如此推崇一人,哪怕如刘基李善长,张异都略有异见!

而他举荐你,却是极尽溢美之词,姚大师,朕倒是很好奇你的本事。

这篇文章,你给朕说说利益……”

姚广孝神色不变,道:

“其实贫道洋洋洒洒写了许多,终归只有控制贫富差距这个中心思想,正如师父所言,藏富于民,则盛世兴。

而贫富差距扩大,就是亡国之相!

师父知道陛下想发行大明宝钞,忧心陛下不知节制,才举荐贫道过来……

贫道这篇文章,说的就是藏富于民之道!”

老朱闻言,气笑了:

“张异那混账小子,合着他举荐你,就是怕朕不知道节制?

那他凭什么相信,你能节制朕?”

老朱这话,让朱标额头都忍不住冒出冷汗。

姚广孝是真敢说,他就不给张异,给自己惹下杀身之祸?

“贫僧不能,但贫道要来做的事,就是节制皇帝!

所以贫道觉得,我这师尊不讲义气,得罪人的事他不出头,倒是交给贫道。

陛下若是找麻烦,可自去找我师尊,千万不要牵连贫道!”

见他一本正经的甩锅,老朱和朱标不禁笑出声来。

姚广孝身上,确实有一种莫名让人亲近的特质。

这大概也是他,能在原来的命运中,有大成就的原因。

朱元璋发现,就在他这番插科打诨中,自己对他的戒心却是少了许多。

“可……”

姚广孝突然话锋一转。

“在其位,谋其政!

如果陛下真的认可贫道的文章,想让贫道去推行货币政策。

贫道就是拼着杀头,也要节制皇帝……”

御书房的氛围一下子凝重起来,朱标也捏了一把冷汗。

老朱用森然的目光盯着姚广孝,却只见对方平平淡淡,一点都不被朱元璋影响?

“你不怕死?”

朱元璋问了一句,姚广孝淡然道:

“怕死得毫无价值!

若此时陛下问贫道怕不怕,贫道怕!

若贫道得陛下垂青,主持了货币改革,贫道不怕!”

“好一个不怕死的姚广孝,哈哈哈哈……”

朱元璋听着姚广孝的回答,不怒反笑。

“难怪张异会推荐你,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错……

朕也看了你的文章,也明白你的意思,来人,赐座!”

朱元璋让太监搬来一张椅子,让姚广孝坐下。

“你给朕说说,关于货币政策的事……”

“这些东西吗,都是师父所教,不过贫道也有自己的理解,陛下……”

姚广孝想了一下,将张异给他灌输的,关于经济学原理给朱元璋一一道来:

“首先,什么是货币……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

姚广孝曾经跟张异说过,货币改革这件事,最难的地方就是说服皇帝。

没有人喜欢手中的权力被限制,而发行货币,恰恰就是要控制皇帝心中的欲望。

从最早的贝壳开始,姚广孝将货币的本质说得明明白白,也说明了,朝廷发明货币的话,其中的铸币税。

用通货膨胀收割百姓,是每个当权者经受不住的诱惑。

可是一个上升的王朝,如果控制不住这个,那将信誉破产,更加严重的,就是百姓被收割之后,贫富差距带来的政局不稳。

朱元璋听得非常认真,时不时还问问姚广孝的问题。

“你师父曾经说过,改朝换代无非是天下人没了上升通道。

你姚广孝说的贫富差距,大致也是一种意思,朕明白了!

在货币这件事上,朕可以考虑你的意见?”

姚广孝一愣,朱元璋这么快就接受他的意见?

在他前来的路上,姚广孝早就做足了准备,去说服朱元璋。

他心里的手段,还没用出十分之一,老朱就接受了?

“随心所欲,固然是君王所愿,可君王也有君王的责任。

让百姓安居之类矫情的话朕不说了。

就是为了大明长治久安,皇帝也要懂得节制的道理。

难道姚爱卿以为,朕就是个不知节制之人?”

姚广孝若有所思,在他来之前,他还真是如此以为的,哪怕张异告诉他,他可能错判了皇帝。

这其实也不怪谁,朱元璋在执政中,手段激烈。

这让人往往以为,他是个不懂退让的人。,

“太子,朕的话也是说给你听的……”

老朱在和姚广孝说话的当口,还不忘顺便教育朱标。

朱标赶紧站起来,表示受教。

“别这样看着朕,朕虽然没有太宗的气度,但也不是什么昏君!

当年张异劝朕改革宗室制度,朕不也是从善如流。

事实上,朕一直也希望有个人,能够提醒朕,以前朕期望刘伯温,但他已经辞官了。

后来朕觉得你师父不错,可他偏偏不愿入朝为官。

现在他将你推给朕,朕就给你一个机会。

朕要看看,你如何节制朕!

姚广孝!”

朱元璋喊了一声,姚广孝心领神会,赶紧给老朱跪下:

“臣在!”

“既然你说,货币的发行应该独立于户部之外,朕就让你试试,将货币发行的事情交给你去做!

不过此事你要做得漂亮,你说的银行,朕也会支持你成立!

你姚广孝,就是这银行的第一任行长,姚爱卿,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朕对你的看中!”

姚广孝闻言,低头同意。

关于银行的架构,权柄,还有限制,姚广孝都写得清清楚楚。

他不怕老朱不信任他,就怕老朱对权责划分不清。

既然朱元璋给了他足够的信任,他就听从张异的,放手去干。

当大明的官员,姚广孝并不上心,

但这改天换地,有他姚广孝一份。

“那个叫方孝孺的孩子,应该也是你培养的嫡系吧,我听太子举荐过他,说他也是人才,那就让他也跟着你吧。

还有,你若觉得有合适的学生,不超过十人,可以一并加入!”

朱元璋在筹备银行这件事上,表现出对姚广孝极度的信任。

姚广孝有些意外,同时也有些感动。

既然皇帝信任他,那他没有道理不去努力做这件事。

“臣,多谢陛下!”

“去给朕做一套方案上来,以后你可以随时入宫,跟我汇报……”

所谓的银行,还是朝廷组建的中央银行,这件事在大明也好,在华夏也罢,都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朱元璋暂时也没想好怎么给姚广孝定品阶,干脆缓一缓再说。

姚广孝领着朱元璋朱元璋的命令,出门的时候都还震撼不已。

皇帝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配合他了,而是全力配合。

自己封赏也就罢了,老朱给他是个当官的名额,意味着春秋学院有十个学子能绕过科举,鲤鱼跃龙门,从此飞升。

而作为经手人的姚广孝,等于刚刚进入官场,就获得了十个可以依靠的嫡系。

姚广孝迷茫了。

“父皇,您对此人,似乎好的过分……”

朱标对于朱元璋的决定也疑惑不解。

“张异跟朕提过姚广孝这个人,他曾经提过一点,就是此人不慕权势,且对老四非常忠心。

这样的人,既然朕准备用他,就要给足他足够的权势。

让他归心,他才好为朕办事!”

朱标若有所思,简而言之,张异对姚广孝的判断就是。

他虽然桀骜不驯,但如果你对他是示之以诚,一旦他信服你,将会比任何人都忠诚。

“这只病虎,就看朕能不能降服了!”

“他若是病虎,父皇必定是伏虎罗汉!”

朱标给朱元璋一个小小的马屁,老朱很是受用,不过他心中,还有那么一丝疑虑。

姚广孝回京之后,朱元璋的改革马上开始。

按照姚广孝的设计,或者说就是张异对后世央行简化后的设计,发型大明宝钞的权柄,被皇帝分到新成立的央行哪里。

不过朱元璋没有叫做央行,而是宝钞局。

而主持宝钞局的姚广孝,直接成为三品大员。

这空降的三品,一时间引发了朝堂的震动。

而宝钞局一出,首先动的就是户部的权柄。

户部失去了发钞的权力,或者说,天下发钞的任务,都需要姚广孝来管理。

发钞这件事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大明宝钞锚定的,是朝廷的税收,也是国库中的钱银。

等于国库的白银和粮食,都是大明宝钞的锚定物。

户部理论上,还要找宝钞局借钱。

这一下子给满朝文武炸了毛了。

要是皇帝分出一个机构也就罢了,偏偏那个人是姚广孝。

一个没有经历过科举,甚至不是儒家的人,就这样成了三品大员。

朝中瞬间群情激奋,又是如雪片一般的朝着朱元璋飞来。

老朱对此置之不理,就让姚广孝折腾。

一个月之后,姚广孝给朱元璋交上了自己的方案,关于货币的锚定,还有发币的计划。

朱元璋十分满意,大明第一批宝钞,很快通过宝钞局,发到民间。

发钞的手段,自然是通过薪水俸禄。

当百官拿到朱元璋发放的粮食和一部分纸钞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逼的。

就算皇帝宣布大明宝钞可以当成货币,可也要有人认可才行?

如果手里的东西成为废纸,货币的发行就没有意义了。

不过姚广孝很快宣布一件事,就是在宝钞局,大明宝钞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兑换白银。

等于说,姚广孝用国库里的白银给宝钞背书。

一时间,半信半疑的官员,开始去宝钞局换。

等他们从宝钞局拿到属于自己的白银的时候,还一脸不敢置信。

朱元璋一旦决定做一件事,他并不缺乏决心。

这些官员,有一部分将大明宝钞出去,拿到钱的商人和百姓,也去宝钞局兑换银子。

姚广孝大笔一挥,全部同意。

“你这阵子,可知道耗了朕多少银子?”

第一批宝钞出去的十多天后,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将姚广孝叫到御书房。

“陛下觉得大明宝钞耗费您的银子,证明您自己也没将那些纸当成钱。

您自己都没有信心,让百姓如何相信你?”

姚广孝一席话,将朱元璋怼得哑口无言。

发行大明宝钞,居然这么麻烦,这比他当初设想的要难多了。

也难怪姚广孝说,他过来就是为了节制皇帝的。

“陛下,这东西,如果没有朝廷的信用背书,它就是废纸!

陛下想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想法固然很好!

可您自己都没信心,百姓如何有信心?

百姓要挤兑,就让它们挤兑,反正一开始微臣发出去的货币就是有限的,也做好了被挤兑的可能!

民间也好,那些大臣也罢,只要他们多兑换几次,就应该会嫌弃麻烦,逐渐接受手中的大明宝钞!

臣现在要做的,就是建立百姓对朝廷的信心……

陛下如果连这都忍不了,您可以另请高明!”

朱元璋差点被姚广孝的话语给气背过去,不过他很难得忍下来。

“你跟你师父一样,都不是好东西!”

姚广孝闻言,一直平静无波的他,却难得咧嘴笑。

似乎朱元璋将他张异相提并论,是莫大的荣耀。

老朱终归没有干涉姚广孝,而是全力支持他。

相比起自己脑子一热就发行的大明宝钞,他更期待张异和姚广孝为他描绘的未来。

纸币如果能成为一种成熟的货币,这不仅仅是在大明内部可以用,甚至能输出出去。

铸币权隐藏的好处,不可限量。

可是要将大明宝钞变成人人信任的货币,就需要足够的克制!

姚广孝没有让朱元璋失望。

第一个月宝钞局发出去的宝钞,有七成被人换成白银。

第二个月,只剩下五成。

第三个月,这个比例变成三成。

朱元璋头疼的挤兑潮,在国库充裕的白银支撑下,终于抗住了。

“成了?”

“第一步成了!

恭喜陛下……”

姚广孝顶着压力,终于完成了他计划中的第一步,让大明宝钞建立初步的信用。

他自己也十分难得的,露出欣慰的笑容。

“此事,你居功甚伟!”

“不,此事能成,还是因为大明前边打下来的基础,没有日本的白银,臣做不到这一步!”

姚广孝适时,将功劳让给朱元璋。

老朱盯着他,脸色却阴晴不定。

“一百文钱?”

应天府,已经逐渐步入冬天。

张异随行的车马,在路边休息之后,吃喝一顿。

等他从掌柜找的钱中,发下了一张一百文钱的大明宝钞,不由笑起来。

(本章完)

热门推荐


上一章  |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