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之超级大亨第四百一十一章 改革国际电影节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龙断>> 娱乐之超级大亨 >>娱乐之超级大亨最新章节列表 >> 第四百一十一章 改革国际电影节

第四百一十一章 改革国际电影节


更新时间:2016年09月26日  作者:龙断  分类: 都市娱乐 | 职场商战 | 龙断 | 娱乐之超级大亨 


5000字大更,求月票,求月票,求捧场,求捧场!!!!!

各位兄弟有兴趣的可以加我的微信号:色chao001,请注明是读者。∵八∵八∵读∵书,.↗.▲o

随着时间推移,林健岳心中的气不仅没消,反而越想越不甘心,因为陈梦瑶本来应该是他的。

这虽然不算夺妻之恨,但也差不多了。

就像女人对感情永远是自私的一样,男人在女人上也永远是小气的。当然,心里不正常的除外。

而且就算不讲女人,现实的损失也让他一时难以释怀。

亚视正在筹备的电视剧就不说了。

麦嘉也正在量身为陈梦瑶写剧本,现在剧本还没好,陈梦瑶就先走了,任谁心里都无法接受。

可无法接受又能如何?

别说是他,就算他老子,也没办法跟卫雄斗,如果他真的不识时务,最后受伤的只会是他。

“妈的。”越想越气的林健岳,忍不住一拳锤在了桌上。

“叩叩叩。”

“进来。”

“林先生,麦先生有事找你。”秘书推门进来,看她略显胆怯的表情,估计这几次被林健岳吓得不轻。

“请他进来。”

秘书出去后,顶着大光头的麦嘉就走进了办公室,也不用林健岳招呼他,他就自己找位置坐了下来。

随后把一个文件放在了林健岳面前:“剧本,昨天刚写好,你看一下。”

“人都走了,剧本还有什么用。”

现在整个建业就依仗麦嘉,林健岳心里很清楚,所以即使他心情很差,也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但他的脸那么臭,傻子都看得出来。

“这几天我特地把剧本改了一下,就算没有陈梦瑶也一样可以拍,我对这个剧本很看好的。”

“你把剧本改了?”林健岳拿起剧本。

“从在报纸上看到她跑去给卫雄当秘书那天起,我就开始改了,故事设定和主线基本没有变。”

“只是把原本陈梦瑶的戏份减少了,增加了其他角色的戏份。”

“《新最佳拍档》?”

看到剧本的名字,林健岳眉头微微一皱:“如果我没猜错,这个剧本应该是延续之前最佳拍档的构架吧?”

“有点,但剧情差很多。”

“既然是延续之前的最佳拍档系列,没有许冠杰行吗?”

“这点你放心吧,我已经和许冠杰谈过了,他愿意出演这部戏,现在主要是女主角的人选。”

“你拿主意就行了。”林健岳很自觉的放权。

“那好,等筹备好了,我再弄份报告给你。”麦嘉也没有推辞,这部影片他将会亲自担任导演。

而选角本来就是导演应有的权力。

谈完正事,麦嘉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面色略显迟疑的说道:“这些话本来我是不该说的。”

“但你我现在是一条船上的人,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说一下。”

“陈梦瑶这件事确实很让人恼怒,但是你应该知道,如今整个香港娱乐圈都处在卫雄的控制之下。”

“这种控制比当年的邵氏还要强大。”

“建业要想有所发展,就不能跟卫雄翻脸,否则他只要随便一句话,影片别说上映,连拍都不能拍。”

停了下,麦嘉继续说

“令尊今年已经七十多了,这次心脏病发作,说句不敬的话,如果不是秘书发现,结果真不好说。”

“但据外界传闻,令尊还没有立下接班人。”

“所以我相信建业将来成绩如何对林先生你至关重要。气再大,应该也没有继承家业来得重要吧。”

被麦嘉当面这么说,林健岳脸色立刻有点不好看了。

“你放心,我还分得清孰轻孰重。”

“不好意思,是我多嘴了。如果没其他事的话,那我就先出去了。”说完,麦嘉就起身离开了。

他其实很清楚自己的话会让林健岳不快,但他还是要说。

正如他所说的,他现在跟林健岳是一条船上的人,他不想因为林健岳的不识时务,而遭鱼池之殃。

至于过后林健岳是否会给他穿小鞋?

他一点都不担心。

因为林健岳需要他。

卫雄当然不会去在意林健岳的想法。在他眼里,林健岳就是一个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的小角色。

该干什么既然照干,比如干秘书。

自从第一天上班,陈梦瑶就在半推半就之下被她推倒在了沙发上,他真的有点迫不及待。

说真的,陈梦瑶的身材和皮肤真的保持得很好。

完全不像是36岁的,如果她不跟别人说她的年龄,100个里,绝对有99个说她今年才26岁。

至于剩下的1个,是视力不好。

他相信,为了保持这样的状态,陈梦瑶肯定花了不少功夫和金钱,否则根本不可能做到这样。

自那天之后。

就像当初他调教莫妮卡一样,几乎每天陈梦瑶都要吃他的大棒,每次陈梦瑶的身体实在受不了。

他就用真气帮其恢复过来,然后接着继续。

就这样,陈梦瑶每天都有一两个小时沉浸在一波又一波,完全无法阻挡,又让她痴迷的美妙中。

她不是十几二十岁的少女。

在生了女儿后的8年里她也交过几个男朋友,也都有过性生活。毕竟她这个年纪正是需要的时候。

但从来没有一个男人能给她带来这种体验。

真的是有比较才有差距。

于是从刚开始的半推半就,到后来的扭扭捏捏,再到现在逐渐习惯,只用了一个多星期。

看着在自己身上不断起伏,脸上带着迷醉之色的绝色佳人。

卫雄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微笑。

所谓的两个月聘用期当然是真的,他说到做到。可两个月到期之后,陈梦瑶还会舍得离开?

估计现在陈梦瑶就不舍得离开了。

欣赏了陈梦瑶的浪态,卫雄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手上的文件上,这份文件是电影协会那边刚发出来的,

有关香港国际电影节改革的计划书。

话说十一年前,也就是1977年,时任香港文化署署长陈达文,向市政局建议创办香港国际电影节。

把世界各地优秀的电影带给香港观众。

此建议很快就得到议员及港英政府的支持,于是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正式创立。

首届电影节属于试办性质,由市政局举办。

总共选映了三十七部影片,观众人数只有约16000人次,放映场地也只局限于香港大会堂。

作为试办,这样的成绩勉强算成功。

于是香港国际电影节由1978年起开始稳步发展,由第四届起,每年均于复活节期间举行。

创办初期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规模较小,选映电影数量不多。

主要向香港输入并推介国际上著名的影片。当时的国际电影节处在一个引进期,目标很简单——

推荐好的电影。

80年代开始,香港国际电影节改变定位。

在继续引进和介绍国际优秀电影的同时,积极向国外电影人和观众展示亚洲的电影新作。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国际电影节不设大奖,属于非竞赛性的放映活动。

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70年代和80年代初,香港电影在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更需要的是学习和不断强大自己。

但时至今日,这样的规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香港电影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改革已势在必行。

在香港电影协会成立后,协会就成为了主办单位之一。

同时开始制定改革计划。

现在卫雄手上拿着的就是经过几轮商议后,电影协会的常务理事吴思源刚刚整理出来的改革方案。

这个方案主要是改革电影节的基本规则,把非竞赛变成竞赛。

首先是设置五个独立的单元:

第一,主竞赛长片单元,电影节最主要的单元,每届参赛影片不得多于20部,必须是首次展映的新作。

第二,非竞赛单元,搜集国际上的优秀影片,每届限定为10部。

曾获得过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香港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大师级导演的新作将被优先考虑。

第三,主竞赛短片单元,每届不得多于10部,必须是首次展映的新作。

第四,经典回顾单元,不设具体数量,能否参加需视具体情况而定,目的是回顾过去的经典影片。

第五,导演双周,鼓励新人导演的创作。

其次是设立了六个奖项:

分别是评审团大奖,颁给最有原创性或最有研究精神的影片。

最佳导演奖,颁给表现最佳的导演。

最佳女演员奖,颁给表现最佳的女演员;最佳男演员奖,颁给表现最佳的男演员;最佳剧本奖,颁给最优秀的剧本;

以及最大的奖项金紫荆奖,颁给最优秀的影片。

另外,还有一个不常设奖项——终身成就奖,颁给那些为电影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电影工作者。

与以前相比,改革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最大的变化就是设立了奖项。

这样将能提高世界各地优秀电影和电影工作者的参与热情,还能提高媒体及观众的关注度。

进而提高电影节影响力。

最后是更改举办时间:

由每年的复活节期间,移到每年的9月中旬到下旬,为时半个月,错开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时间。

卫雄的目标是把香港国际电影打造成与三大国际电影节一样的国际电影盛事。

这个目标很高尚,难度也不小。

经过再次审议,确定没有其他需要修改的后,香港电影协会就在《天天日报》上公布了改革方案。

如此彻底的改革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反对的人也不是没有,这些人大多认为当初创立香港国际电影节就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

香港电影协会的改革已背离了这个初衷,

更有个别自以为是的学者在报纸上公开抨击,对此,不仅卫雄,绝大多数香港人都嗤之以鼻。

就如黄沾在《明报》专栏中写的:

“香港国际电影节既然存在,那就应该有它存在的实际意义,而不是只占着茅坑,却不拉屎。”

“至少我没看到过去十几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给香港电影来人了什么。”

“倒是看到许多人借着这个平台在自娱自乐,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为了自我标榜而招摇撞骗。”

这一番话是比较极端的。

不过黄沾嘴臭是全香港人都知道的,很少有人会真的和他计较。

如果说黄沾的臭嘴读者只是一笑置之的话,那么金庸特地提名写的评论就不得不让人重视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哪怕是顽石,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而逐渐风化。”

“如今的香港电影正处于历史上最黄金的时期。”

“香港国际电影节必须顺着时代潮流,做出适当的改变。这种变化的重点不在于它力度有多大。”

“而在于它是否适合,是否有利于香港电影的发展。”

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想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而这也代表了香港娱乐圈内大部分人的想法。

只要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

改革后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将会是一个向全世界展示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文化的最好舞台。

而作为香港电影工作者的他们,也将是这个舞台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总之一句话,潮流是不可逆的,只有顺着潮流前进才能不被历史所淘汰,才能永远站在历史的制高点。

在方案对外公布不久,香港电影协会就召开新闻发布会,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改革方案正式确定了下来。

不过发布会卫雄、邵毅夫、邹纹怀这三个正副会人都没有参加。

而是由常务理事吴思源全权负责。

当吴思源介绍完改革方案,时间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文汇报》的记者立刻对改革方案提出了质疑:

“吴先生认为对电影节进行改革真的有必要吗?”

“香港电影这两年虽然发展得很快,但缺点还有不少,依然需要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吴思源今天可是有备而来:

“在今天的发布会之前,香港电影协会刚刚通过《天天日报》和《明报》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

“这份调查报告共随机采访了2000名香港市民。”

“有79.4的市民认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改革方案既有利于提高电影节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香港电影的国际竞争力。”

“甚至能提升整个香港的国际形象。而态度鲜明的认为改革完全没必要的人仅占总人数的4.2。”

“剩下的都是些不做评论的,我就不多说了。”

“我想这两个相差如此悬殊的数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改革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电影协会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香港电影的明天。”

“我希望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好好想想。是守着学术美名重要,还是切实的利益重要。”

“最后我想举个例子,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国际三大a级电影节之一。”

“正是由于电影节,让戛纳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变成了一座世界闻名的旅游和文化名城。”

“而且法国政府每年都会对电影节专门拨款。”

“由此可见法国政府对电影节的重视。”

“连法国政府都如此重视,我不明白在电影产业更加发达的香港,为什么还会有一些人反对。”

第二位记者站起来提问:

“吴先生你好,我个人对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这个改革方案是完全赞同的,不过我有一个问题。”

“以前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地主要都是放在香港大会堂,但是如果按照改革方案,香港大会堂可能会小了点。”

“电影协会对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打算?”

吴思源点了点头。

“关于这个问题电影协会确实有想过,按计划,电影协会将在尖沙咀东,眺望维多利亚港的海边选择一处地方兴建一个大型场馆,作为未来举办香港国际电影节和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主场馆。”

“另外,还将建造一条星光大道。”

“表彰和纪念那些为香港的电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不过由于时间关系,今年肯定是来不及了。”

“所以今年电影节的主场馆还是会放在香港大会堂。”

记者追问道:“这是一个好消息,不知道现在计划进行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开工建设?”

“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资金,第二个是土地。”

“关于资金,我们的方案是一部分电影协会自筹,一部分港府拨款,如果港府全部拨款自然是最好了。”

“至于土地,规划书已经送上去了,正在等待批准。”

“如果资金和土地审批都没问题,两个月内就能动工,主体工程有望在明年电影节开幕前竣工。”

第三排的一个男记者获得了提问机会:

“吴先生,根据改革方案,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是金紫荆奖,不知奖杯的设计工作进行得怎样了?”

“呵呵,奖杯是由卫先生亲自设计的,今天我特地带来了奖杯的设计草图,可以现场给各位看看。”

“也征询一下社会意见。”


上一章  |  娱乐之超级大亨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