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明忙不迭的就想去打电话,顺便也跟他娘讲一下,看到他大哥了。
他这也算运气好了,才刚到这里没多久,林光远就请假出来了。
林光文跟着他身旁问道:“这就把你哥出卖了好吗?万一到时候娶不到,你娘不得失望?”
“啊?那我先不说?”
“你就说你哥自己有想法呗,再说了,现在不提倡晚婚晚育?而且法定年龄男的都得22岁才能领证,他不也还没到岁数,你就替你哥打掩护呗,省得你娘还得在你跟前啰嗦。”
“也对。”
叶耀东送完林光远回来,就也开始琢磨着渔船的事了,毕竟他未到手的渔船上还真能接收几个退伍兵。
一条船至少得需要15个人,千吨渔船至少得20个,这里他就需要80个人了。
这两年都是在村子附近招的人,现在一下子需要的人手也更多了,安排一些退伍兵的也挺好的,不需要多培训,直接就能上岗。
而且除了两条渔船是今年底,明年初能到手,其他三条都得明年底,甚至后年初,确实可以安排不少人。
再加上他的加工厂下半年开搞,明年一年要是能搞得像模像样,自然也能接收不少人。
他都帮部队分忧了,领导随便帮忙说几句话,地方上肯定得给他扶持,肯定得盼着他越做越大,以后能接受更多的人。
到时候,他这个就是官方指定点接收退伍兵的良心企业。
他越想越觉得美滋滋,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来。
话讲出去还不是他主动要求的,是侄子要求帮忙,他起因纯粹就是为了帮侄子给交好的战友安排工作。
等他爹下了班回来,叶耀东也顺便跟他爹提一下这事,还给重点分析了一下。
叶父猛一拍大腿,“那这还是大好事了?咱们帮他们解决退伍兵的安置问题,他们肯定也得帮咱们搞点指标。”
“是啊。”
“那你要不要再去订渔船啊,到时候承诺多接收点人,也能更稳妥。”
“一条千吨渔船百万哦。”
“呃……算了算了,现在这样就可以了,你那工厂不是在搞吗?到时候加工厂整起来也一样。”
“明天就去工地再跟工头聊聊,多盖一点宿舍,以备不时之需。”
反正盖了,早晚都能派得上用场。
最近出去转,看着城里老多地方都在动工,一些店铺跟地摊就跟雨后春笋一样,城里各个街道到处都是。
以前只是特定的两三条街道有,基本是小摊贩居多,最近一段时间,商店更多了,覆盖面更广。
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人的地方就能发展。
“阿远这个兵倒是当的还挺好的,是不是明年该回来了?感觉也当了有好几年了。”
叶耀东给他爹解释了一下林光远想争取再多留一年,然后申请转志愿兵。
虽然家里现在不缺吃不缺穿,但是能留在部队以后当士官也挺好的,当一些年限出来还能分配。
要是有门路,花点钱,往上升一升当然更好,不过这有点难,得阿远自己去琢磨,他又不懂部队里面的这些东西。
唯一能作为后盾的就是帮他尽量多接收一点退伍兵,这大概也能给林光远加分,还能在领导面前多刷刷印象分。
再次接到林光远电话已经是半个月后,他说他跟领导提了,领导说这个是好事,不过等明年退伍前再说。
现在也不确定能安排多少人,如果小打小闹就几个人,意义也不大,私下安排交好的就行。
叶耀东觉得也对,不过他现在也给不了具体的人数,怎么也得等作坊盖起来,见到成效,那起码得过年了。
不过,到过年能见到成效,来年就能扩张,工厂效益好,外加明年底还有三条渔船等着交货,到时候他当然就敢承诺了。
至少怎么也得百人打底才好说,不然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说自个工厂能安置退伍兵。
两人电话通了一会儿,叶耀东也给他说好,等年后看情况,到时候能确定多少人数,再写信跟他讲,那时候也能来得及。
接下去一段时间,叶耀东对工地的事格外上心,基本隔天都得骑摩托车去转一下,看看进度。
其他时间,一有空闲他就会去相熟的工厂,看看人家的车间生产,学习一下,顺便拓宽人脉。
毕竟等他加工厂办起来,他的货也得需要销售,需要人脉介绍,搭桥牵线。
他打算到时候从最简单的鱿鱼丝开干,本来他也是订的两台大型烘干机,到时候自捕自产自销,一条龙。
鱿鱼丝算是他卖的最好的了,只不过渔船都被他开走了,转移了重心,家里那边只能让码头供货。
到时候他加工厂搞起来,自己的几条船货搜罗一下,随随便便就能供货了。
要是产能好的话,还能按鱼货的季节性,多一点品种,也能让人有更多的选择。
叶耀东学习一段时间,感觉自己的理论都快拉满了,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的想大展拳脚了。
工地都在有条不紊的加快进度,他抽了个空也又跑了一趟魔都,打算多催促一下机器的进程。
并且他还有好几件事要办,一个是看一下渔船的进度,渔船这个他现在倒是不急,虽然急也没有用。
还有一个,就是顺便去收一下店铺的租金,他去年跟洋房一块还买了两个商铺。
原主人的老太太边等后人边等死,没心思管店铺,也不差钱,店铺长年都是关着的。
他接手后就直接贴了出租,没管房屋破破烂烂,反正自然有租户租出收拾,只要位置好,哪里需要他费心。
所以他去年底刚贴出去没几天,就租走了,定好一次性租5年,租金第一年先半年一拿,后面每年一拿。
所以他这次过来,顺便也收一下租金,也到期快一个月了。
最后还有一个目的是,要去看一下他去年买的土地,他准备收拾规划一下,盖一排房子,拿去出租。
浦东大开发始于1990年,自由大厦就是1990年下半年开始规划建设的。
至于黄浦江上面的跨江大桥,现在只有一座松浦大桥,听说一开始是铁路公路两用桥。
他还听说南浦大桥正在盖,据本地人说,要不了两年应该也能通,到时候浦东浦西来去不是更方便了吗?
他提前把屋子盖好,到时候浦东大开发,外来人口务工的人口涌入,肯定需要租房子,他的屋子立马就能派上用场。
当时买的时候,他特意看了是属于浦东的腹地,浦东的中间地带。
浦东大开发也是先靠近黄浦江的地段开始,逐步往中间腹地,再往边缘,慢慢的推行过去。
他把地利用起来,盖上屋子,也能先收个几年租,然后到时候自然就把土地变成了住宅。
等拆迁有屋子的地,跟荒地价格可不一样。
而现在已经1989年7月了,离1990年也就半年时间,他也得着手先把土地利用盖起来。
到时候一建设浦东,他的出租屋就能派上用场了,毕竟本地人自己的住宿空间都有限,哪能把屋子拿去租,他盖好了都不用担心租不出去。
叶耀东早在心里面把一件件事都规划的好好的,到预期的时间就顺便去一起办了。
不过这个盖出租屋的事比较繁琐,他留在最后,而且他也得找人帮忙,他可没空一直在这呆着看着。
把租金收了,又看了机器厂,他还逛了造船厂,看一下两条40多米渔船的进度,最后才往江南造船厂去。
因为他想把建设出租屋的事拜托给张主任,让他帮忙介绍人,人家是地头蛇,比他熟。
还得让张主任帮忙跟他一起去给当地的村干部先打好招呼,送好礼,才能开干,自然他也没有少了张主任的好处。
等泥工开好首批需要的建材数量,他就先买一批放在那里,把近几个月新上任的陈宝国留下来当监工监督就行,剩下的有什么需要,就让陈宝国去建材店运,他等什么时候空了再过来结账。
有人看着就不需要他盯着了,请人就是这么用的。
他本身也在出发魔都前,跟陈宝国沟通好了,人家愿意,他才把人带上,然后留下监工。
顺便还能让陈宝国给他看一下洋房,打理收拾一下,而他也把自行车带过来,准备留下来给陈宝国代步用。
反正他现在也都用不上自行车,在舟市进出都是骑摩托车,自行车一直都是闲置在大本营,谁出门有需要就给谁骑,成公用的了。
叶耀东奔走了几天,等事情安排妥当后,也没有马上就走,他要多待几天等开工。
并且还要跟张主任联络感情,顺便去他搞的小工作室做坐坐,瞧一瞧,看看能不能捡个漏。
尝过了甜头,之前又听说人家又介绍成了好几笔,前几个月在他的建议下,也搞了一个办事处,当前也成交了好多单。
他不来转一转,不看看能不能捡漏,那不是白忙活吗?
之前人不在没得说,现在人来了,怎么也得让张主任给他介绍一点好地段的房屋店铺啥的。
他还特意挑的人家主职业休息的时间过来,正好主业休息,可以干副业了。
这些天张主任也没少帮他忙,他上门时也给拎了不少烟酒罐头。
张主任知道他今天过来,早就等在那里了,笑容满面的就迎了上来。
“怎么还这么客气?来都来了,还带什么?还拿这么多。”
“应该的,之前都是你的上班时间,或者是不方便拎着东西去这去那,现在事情办完了怎么也得感谢一下,中午再顺便一起去吃个饭。”
“见外了,也是顺手的事,只是带你去村委会讲两句,顺便给你介绍我们当地盖房子的泥瓦工电工,也不是什么麻烦事。”
“那今天就有了,也想问问你手头有没有什么房屋店铺出售啥的?搞了一个工作室,应该更好接单吧?”
“对,弄一个专门搞中介的店铺,挂个招牌,再让亲朋好友宣传一下,这几个月倒成交了挺多单的,也是你建议的好,不然我都没想着搞这个,只是顺手帮人。”
“那应该没少赚了,肯定比你工资高。”
张主任红光满面地给他倒茶,“对,这个还不费事,只要招两个人看店,有人上门来想要看房看地看铺,或者是出售,就记录下来,然后带人或者是跟人去看。我等下了班也会过来瞧一下。”
“我建议你也可以设置一个销售提成,只要有成交就给业务员抽一点提成,底薪可以低一点,这样也可以增加店员干活接单的积极性。”
“妙啊,还是你们年轻人的脑子好使,我怎么没想到呢。”
“现在也不晚,主要成交的单子越多,她们能拿到手的钱自然就更多,肯定积极,总比懒懒散散的爱干不干,反正就拿那么点钱好吧?”
“可以,我这两天就琢磨一下,马上安排。”
“先给我安排看看,有什么房子店铺可以挑的。”
“马上,我翻一下本子,最近忙,也没过来看还有没有剩。你知道了这年头卖房卖铺卖地的极少,除非日子不过了,要么就是打算出国的。”
叶耀东点点头,他自然知道。
张主任手头的本子上写写画画,看着乱七八糟的字符,一堆的地址跟房屋特征。
“有了,有一个工厂的住房指标,有人拿出来卖,这还是亲戚……”
“这个不要,换一个。”
“干嘛不要。”
“工厂的指标是直接给工人发福利,房子登记肯定只能写工人的名字。有需要转卖,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之间直接说好就转了,名字都不能更改的,除非是工人之间私下协调,让一下名额,才能让工厂换个名登记。”
这里头麻烦的很,他一个外来人,还能让工厂换他的名?
工厂的指标只可以工人之间协商,让来让去,私下补差价解决。
真卖的话,也只能偷偷摸摸的说是给亲戚借住,哪能还把名字给改了,给工厂都不好交代。
说到底房屋产权照样是工厂的,只是工厂分配给你借住而已。
张主任听他解释,觉得也对,买一个房子最后还是只能登记的别人名字也膈应。
“再说了,我买了我没住进去,房子登记也不是写我的名字,到时候这房子是谁的都不好说。”
“行了,我再给你翻翻看,这房子店铺来去进出太快了,今天有人要卖,明天可能就有人买走,我仔细翻翻看。”
“这说明你这生意好啊。”
“都还没人干这个,也就现在干了几个月有点名声了,所以才有人也跟着做。我都是因为在造船厂上班,住在公家大院,认识的人多,都是大院里拐着弯的亲戚找上来……”
张主任东扯西扯的聊着天,终于又翻到一个登记的没有成交。
“有了,有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不过是浦东的,一家子在单位里分了房子,要搬到浦西去住,家里老人也没了,就准备卖掉。”
叶耀东一拍桌子,“可以,就这个。”
正好合适啊,他浦东的地要开始建设,陈宝国住在浦西来去也太远了,浦东要是这院子买下来,那来去监工就方便多了。
太困了,明天再多写一点,最近老跑医院,太累了。现在也要开始养生,不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