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统大汗阿里不鸽
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军继续按照计划,拖着西吉斯蒙德的军队,在“神圣罗马帝国”腹地到处转圈。
按照让娜公主的说法,英法战争的经验已经证明,机动性更强、组织度更高的一方,在面对兵力虽然更多,但组织更松散,行动更缓慢的一方时,牵着对方鼻子走,在对方境内进行长距离行军,可以有效降低敌人战斗力,挑起他们内部的矛盾,直到双方的实力来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只不过,当年她是在那个更加庞大,但贵族们心思不齐,军队也乱七八糟的法国一方;现在指挥的,则是“英格兰军”那个位置了。不过原理上,依然是差不多的。
而实际操作起来,其实还更加简单。因为当年英格兰人在法国腹地行军,是需要冒着很大风险的。尤其是战争后期,很多地方的村民也学聪明了,开始使用各种办法,对抗和躲避双方军队。
之前,吴王在洛林的栋雷米村隐居过一段时间,让娜公主也随着他去过那里。栋雷米村是个相对富裕的村子,因此,各种措施也齐全一些。
他们借住的达尔克家,是当地的“乡贤”。虽然没有官身,但常年担任村长。家族亲属和姻亲里,也是有人在教会里任职的。
达尔克家主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充当“城堡承包商”。他们从当地领主那里,租来一座已经不怎么使用的旧城堡,并且进行了改装加固。附近发生战斗,就带着村民逃进城堡里躲起来。
这种城堡,碰上正规军,还是很可能被打下来。但进行攻城,需要很多准备,并且承受拼死反抗的村民带来的损失,却抢不到什么东西。指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补给的话,行动速度就不可能快起来,经受的损失也会增加。这样一来,敌人反而会主动选择绕开。
当然,更多的村子,防御水平是远不如栋雷米村的。因此,每次出征,还是能抢到很多东西。但在吴藩这边,不但不用抢,还能让当地人主动送补给过来,节约大量原本用来就地征粮和加工食物的时间。这样的环境,指挥起来,可就舒服多了。
另一方面,阿勒曼尼的松散程度,更是远超法兰西。虽然内部领主林立,但面对外敌的时候,国王还是有实力把大小贵族们聚集起来,一起去参战的。而在阿勒曼尼,大贵族们给国王使绊子才是日常。哪怕去意大利成功加冕,也只是更有点面子。选帝侯们搭不搭理你这个“皇帝”,都得看情况。
当时选择行军路线的时候,朝廷里很多人认为应该绕一圈,拉开和西吉斯蒙德的距离,然后向波西米亚方向机动。
现在已经确定,西吉斯蒙德通过号召大家维护信仰,镇压胡斯派异端,得到了教会和很多大领主的支持,实力比之前膨胀了不少。而波西米亚那边,因为外交上的失败,也导致不少原本摇摆观望的势力,选择加入敌人一边,导致情况非常被动。
目前,吴藩最有战斗力的两支军队现在都在波西米亚那边,等于要用自己的薄弱部分,去对抗实力大增的敌人主力,当然会很凶险。之前这种军队四处分散、各自行动的安排,也无法应对目前急剧恶化的形势。所以,现在需要尽快跟他们汇合,才能更有把握面对敌人。
不过让娜公主认为,现在不应该去波西米亚,而是要继续在阿勒曼尼这边,设法牵着敌人转圈。等派去波西米亚的军队,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再让他们来这边汇合。
她说,现在选帝侯们支持西吉斯蒙德,是因为这次农民的造反规模太大,让他们很是意外,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威胁。因此,他们才难得地乐意让渡权力,让皇帝集合大家的力量,进行镇压。
但是,这种授权是有条件的。之前,西吉斯蒙德利用布拉格市民和一些中立派贵族的摇摆心态,说服了大批胡斯派信徒和同情者转而支持自己。而如果善加操作,他们也同样可以利用其他贵族们摇摆的心态,让他们不再支持西吉斯蒙德。
所以,她建议,不要去东边,反而要向萨克森腹地前进,威胁德累斯顿。如果这边敌人太多,就转向北方,扑向勃兰登堡或者马格德堡,尽量把韦廷家和霍亨索伦家的注意力也拉过来。然后,就转头向西,去汉诺威,最后转向西南,进入莱茵河流域。
那里是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交界的地区。法国王室、勃艮第公爵、南边的瑞士山民,西北的低地人,还有洛林公爵等一众帝国诸侯,以及特里尔和科隆两个大主教,都在试图朝那边伸手,导致局势非常混乱。因此,吴王一派逃出巴黎的时候,就潜逃到那里,在当地经营已久,可以算作是他们的核心势力范围了。
在那里,他们可以集结尽量多的军队,并且与走近路赶来的其他援军汇合,然后在一个选好的优势战场,迫使远道而来的西吉斯蒙德决战。这样,效果才是最好的。
而且,这样行动,肯定可以挑起敌人内部的矛盾。她说,自己很了解萨克森的韦廷家族。这些人和西吉斯蒙德的关系并不好,如今选择出钱出兵,肯定是希望能在自己领地之外就解决问题,免得波及自己的领地,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引发当地农民一起起事。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西吉斯蒙德真的可以在波西米亚和附近地区,尽早、尽快地堵截住这些农民军。要是西吉斯蒙德迟迟做不到,那么他们的态度,反而会发生转变,更加倾向于对抗西吉斯蒙德,而和农民军媾和。
因为这个情况下,他们的领地已经无可挽回地受到了波及。就算加大投入,和农民军作战,损耗的也是自己的实力,破坏的也是自己的领地。就算最后能够成功,等战争结束之后,又该怎么面对坐拥大军的西吉斯蒙德呢?因此,最重要的,反而是赶紧和谈,最好能劝说农民军尽快离开。为此,甚至付出点代价都可以。
很多大臣和将领都觉得匪夷所思,但让娜公主向众人保证说,自己很熟悉这些大贵族考虑问题的思路。只要他们进入萨克森,活动一段时间,韦廷家族的态度肯定会软化。到时候,他们自己就会找上门来谈判的。然后,他们就可以索要一批物资,再去踹下一家贵族的门了。
她规划的路线,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再往北,沿着易北河方向,有道路通往勃兰登堡。下一个目标,就可以选那边。
勃兰登堡现在的领主,是刚刚成为选帝侯的霍亨索伦家族的弗里德里希。他的父亲是纽伦堡的伯爵弗里德里希五世,母亲就是隔壁韦廷家族的伊丽莎白。当然,虽然是亲戚,但弗里德里希这两年没少和舅舅干架。为了家族利益,他也一直选择坚定地支持西吉斯蒙德。
弗里德里希的哥哥,后来娶了西吉斯蒙德的妹妹,于是双方的关系更加牢固,他还追随西吉斯蒙德,参与了一系列针对紫帐汗国的战争。和其他摇摆者不同,是坚定的“反蒙古派”贵族。
弗里德里希的姐夫,是奥地利公爵、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他俩也是西吉斯蒙德最铁杆的支持者,当然,西吉斯蒙德也给了他俩足够的回报。
之前的帝国选举中,西吉斯蒙德设法让霍亨索伦家族成为了勃兰登堡的选侯,然而这次,他还是输给了竞争对手、堂兄约布斯特。不过一年后,约布斯特就唐突身亡,死因非常可疑,大家都怀疑就是西吉斯蒙德干的。不过西吉斯蒙德还是如愿以偿,取得了选举胜利,弗里德里希也得到了更多回报,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头衔,并且开始借着皇帝的权威,打压地方上的竞争对手,渐渐坐稳了位置,成为大贵族圈子里的一名新秀。
所以,他们甚至可以把前往勃兰登堡领地作为筹码——萨克森公爵现在同样不喜欢这个完全不听话的外甥。而勃兰登堡的地方贵族,也有不少依旧不甘心,去那边可以轻易煽动他们来配合。
而且,弗里德里希是西吉斯蒙德的重要支持者,他不去救都不行。这样,又能拽着他,遛一阵子了。
这个计划听起来很好,但廷议的时候,吴王麾下的一众大臣、将领们,只有汉斯爵士和勒贝格爵士表示完全支持,托马什神父表示可以仔细规划一下。
其他人倒不是完全反对她的意见,而是听不太懂。没办法,甚至连亨利队长这种见识比较广的人,都记不齐这么多名字,还抱怨说,之前明明见过几次西吉斯蒙德,却不知道他还有这么多亲戚。
其他人也觉得,且不说这个分析靠不靠谱,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就够受的了。搞得这么复杂,也不好确定是不是可靠……
对此,让娜公主倒是很有信心。原来,弗里德里希的妻子,是兰茨胡特公爵的女儿伊丽莎白。兰茨胡特公爵是巴伐利亚的老牌贵族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分出来的三个公国之一,现在的法国王后伊萨博就是出自这个家系。算起来,这位伊丽莎白,应该是伊萨博王后的表妹兼堂妹。
因此,让娜公主自己,跟他家也是亲戚。所以当然知道了。
不过,她不说还好,这么说了一通,大家就更傻了。而且,她毕竟不是军队的正式统帅,其他人只是看在她和吴王的关系上,听她发言而已,并不怎么服她。但目前,吴王周围这些人,也提不出更完善的方案。结果,眼见廷议无法解决,大家只好去请道衍主教。
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道衍凭借天朝使者的身份,自带一份权威。而他本人也很快展示出了对应的能力,没多久就理顺了这边很多积攒已久的行政和外交问题,深得众人信服。
据说,这个词在汉语里,就是“天使”的意思。再加上他是东方来的高级僧侣,大家都直接喊他“天使主教”。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首先去找他咨询。
主教阁下这些站在了让娜公主一边,支持她的看法,并且提议今后正式由她统帅军队,指挥整个战略行动。
虽然说是提议,但在场的人——包括主持会议的吴王,也没有反对的。因此,他们就这么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