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第二百二十章 都不是一般人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都市>>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最新章节列表 >> 第二百二十章 都不是一般人

第二百二十章 都不是一般人


更新时间:2024年01月20日  作者:如意键盘  分类: 都市 | 都市异能 | 如意键盘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这一会的李若诚,把毛巾往竹椅旁的小凳上那么一搁,就端起了自己的白瓷杯。

这位《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林汉达,放在李若诚的眼里,简直就是一文学大家的逆袭劳模。

“我所知道的林汉达先生,打小就苦的很,8岁就被送到地主家去当小工了。

这小工一做就是5年,到13岁时父亲准备把他送去米铺当学徒,好在被他一远方姑妈给拦了下来。

他这位姑妈念他聪明好学,就资助林汉达上了教会学校……”

从此,林汉达就开始了自己手不释卷的校园生活,并一路卷成了燕京大学的教授、教务长……教育司司长。

“大学毕业后,林汉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英语教师,28岁时又进入了浦江的世界书局担任英文编辑,”

李若诚看着江山说道:

“在此期间,他编写了一本教材叫《标准英语课本》,销量直逼林语堂的《开明英语课本》。

于是,林语堂所在的出版商‘开明书店’就控告林汉达抄袭,

然后,林汉达所在的‘世界书局’又反诉对方诬陷。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有林汉达这号人物的。”

这个时候,还没等江山开口,邱岳峰就忍不住问道:“那之后究竟是谁赢了官司?”

李若诚笑道:“当然是林汉达的世界书局赢了,他们要没足够的把握,也不会反诉对方污蔑了。

不过因为林语堂的声望过于显赫,当时的教育部次长就劝说林汉达撤诉。

还对他说了一句话:人家是留美博士,你是什么?”

就因为这句话,林汉达回家就揣上了400美金,远赴米国勤工俭学。

两年半后,他不但拿到了博士学位,还揣回了500美元。

“林汉达翻译有个特色,”李若诚说道:“就是素译。”

“素译?”江山还是第一次听这个词:“什么是素译。”

一旁的胡啸又扔给他一支烟:“就是简译,取其精华部分,丢掉没有意义的部分,在我们这也叫为大忙人着想的翻译。”

“这事也是巧了,”李若诚笑着解释:

“林汉达当时翻译的几本书,多与国外历史有关,为了不让书变得过厚过贵。

他就去掉不重要的部分,这样出版后的书,即使是穷人家的孩子也能看得起。

没想到,这样译出来的书,很合一些大忙人的胃口。

因为他们没时间看那些国外的风景菜肴,只想了解他们的故事。”

江山点点头:“这就说,我只要知道男主角的早饭吃了些什么,至于这饭是怎么一步步做成的,就直接省了。”

“差不多就是这意思,”李若诚点了点头:“这林汉达译的书还有个特点,全都用燕京话来翻译。”

“他不是浙省人嘛?”

“他在咱们浦江成家立业呢,”胡啸吐着烟道:“估计是觉得这样译出来的文章,谁都能看的明白吧!”

“那……”邱岳峰迟疑了一下:“那他是后来是怎么死得?”

“林汉达这人写书时全力以赴,”李若诚看着他说道:

“45年反内战时更是不要命,在浦江举行的反战游行上,他和陶行知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那几位,只可惜最后还是被请进去了。”

“哈哈哈,”

一提这个,坐在小院里的胡啸哈哈笑了起来:“李老啊,现如今再想想,当年能住进去的人,还都不大简单。”

“那是,”李若诚也笑了起来:“一般的知识分子还真住不进去。”

“瞧把你俩骄傲的,”江山啧啧道:“还美上了。”

“不过有的人进去后,就再没走出来了,”李若诚唏嘘道:

“林汉达就是其中一位,当时他接受了上级委托翻译《国际主义还是俄罗斯化》一书。

这书上面催得紧,从7月初开始,林汉达每天伏案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直到7月24日深夜,才终于完成了此项任务。

但,这也成了他的绝笔,两日后,他便因心脏病发作,去了。”

当,李若诚说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小院里的几位全都不再吭声了。

秋日的暖洋伴着微风,洒在每个人的身上,舒服的不像样子。

这一会的江山,点然了一支烟插进了墙角的花盆里:“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的所有大纲和细目。”

“原来是这样,”胡啸也跟着点燃了一支烟,插进花盆后缓缓说道:

“看来他住在牛棚的这段时间,啥事都没耽误啊!”

“嗯,非常充实,”江山赞同道:“他没有被任何人影响,只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的确是的,”李若诚也感慨道:“如果不是这些出色的作品,我们现在也不会在这聊他了。”

没一会的功夫,盛开的菊花盆里,已经被陆续插进了四支香烟。

看着眼前幽幽上飘的薄雾,胡啸拍了拍江山的肩膀。

相处的日子越长,他就越喜欢和江山待在一块。

新鲜里不失性情,激进中又不失稳当。

很舒服的一种感觉!

“小江,”胡啸这会好奇道:“你们报社还没见过这书,就准备连载了,这么有信心?”

现如今的人民群众对知识有多期盼,是后世不敢想象的。

连《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一部儿童科幻,都能被成人看的津津有味的,就更别提华门传世力作《上下五千年》了。

江山很肯定的点点头:“您看过他写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吗?”

“当然看过,《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我也都看过,最喜欢的还要数他的《三国故事新编》。”

现世不像后世,如今这市面上,能把中国史编写成通俗故事书的没几个。

所以,林汉达这几本都特受欢迎。

江山特别提醒道:“等《上下五千年》出来后,您可一定得去买一套,保管您看了就舍不得丢了。”

“那这事就交给你了,”胡啸当即就布置了任务:“我哪有那闲工夫。”

“没问题,我有闲功夫,”江山接下了任务:“跑腿的事,交给我来办。”

李若诚赶紧跟进:“别忘了还有我。”

“都有,都有,”江山看着邱岳峰笑道:“今儿在坐的都有份。”

这一会的邱岳峰,面对江山开朗的微笑,也跟着笑了出来。

燕京城的八一制片厂里,陈佩丝刚走出主任的办公室,就着急忙慌的给父亲打电话去了。

“爸,”陈佩丝激动的喘起了粗气:“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刚刚单位已经通知我去浦江译制片厂配合完成工作了。”

“嘿,还真给你说着了,”

陈强忍不住嘿了一句,虽然儿子从浦江回来后,就把被译制片借调的事告诉了他。

但他当时根本就没当回事。

在陈强看来,只有孙道临那样级别的知名演员,才会被请进浦江译制片厂配音。

“他们怎么会请你去配音呀?”

“我怎么就不能去了,”陈佩丝得意的说道:

“爸我告诉你,浦江译制厂这次要制作的广播剧《潜伏》,就是我一哥们写得,这在浦江可有名了。”

“是吗,”陈强惊讶道:“难怪浦江译制厂会邀请你了。”

“我这哥们说了,主要还是我自己有这份能力。”

陈强颇感欣慰的点点头:“你这位朋友,倒是很够意思!”

“那当然,”陈佩丝继续替江山宣传道:“江山可了不起了,燕京和浦江电视台的两位台长、都是他的好朋友。”

“真的?”陈强疑惑道:“你这位朋友多大岁数呀?”

“他56年属猴的,比我小两岁。”

“这么年轻?就和二位台长做朋友了?”陈强啧啧摇头:“你就吹吧!”

“我可一点都没吹,”陈佩丝很肯定的说道:“连浦江译制厂的厂长都和他勾肩搭背呢,对了爸,还有件事要告诉您一声。”

“又怎么了?”

“昨天江山给我打电话时提了一句,让我注意这两天的《燕京日报》,说他们要转载我那篇采访新闻。”

“就是《东方都市报》上的那篇?”

“没错,就是那篇。”

太好了,搁下电话的陈强,一想到自己儿子的照片将出现在《燕京日报》上,笑得眉毛都飞了起来:

“成了成了,没想到二子的第一部电影,能这么成功……”

当陈佩丝的单位收到了胡啸亲笔写下的借调函时,刘小庆和潘红的单位也收到了同样的邀请。

对于浦江译制厂的提议,各单位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收到反馈的江山,这一会已经在为《潜伏》的出版发行,制作最后的谋划了。

《浦江日报》的周末扩版,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扩版的当天,一举突破了15万份的发行量。

宣传部和新闻出版部,都给魏远行打来了祝贺电话,把魏远行给乐得不行。

这种待遇,可不是江海能享受到的。

毕竟,作为老同志的魏远行,已经在这一行深耕了很多年了。

所以,经验丰富的他,才会在第一时间就把《飘》的合刊,换成了《小灵通漫游未来》。

但,就在《浦江日报》的周末版,发行两三天后。

浦江日报社陆陆续续收到了一大堆读者来信。

“在这些信里,”吴主编汇报道:“大多数都是对咱们报社的质问。”

端坐在办公椅上的魏远行,抬头问道:“质问?质问什么?”

“都说咱们言而无信,之前说了会刊登《飘》的合集,却只看见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合集。”

“哎呀,”魏远行一拍脑门道:“我倒把这事给忘了,早知道就不搞什么提前预告了。”

和《小灵通漫游未来》儿童科幻相比,《飘》的受众群体才是大户。

在《飘》这本里,读者不但能看见一场发生在异国他乡的疯狂爱情故事,还能了解些南北战争的背景。

这根本就不是《小灵通漫游未来》能比的事。

“这些读者来信怎么办?”吴主编继续问道:“难道就放着不管?”

“那还能怎么办,”魏远行双手一摊,笑道:“越是这样,就越能体现这帮读者离不开咱们报上的《飘》。”

“这话倒是真的,”吴主编点点头道:“这的确不错,幸亏您当时的坚持,要换做我肯定就放弃了。”

“呵呵,”魏远行很相信自己的目光:“我这人就这样,只要是对的,就一定会坚持到底的!”

话音刚落,办公桌上的电话就响了起来。

也不知怎的,魏远行手上的半截烟灰,跟着就落了下来。

正当他手忙脚乱的扑腾时,吴主编替他接起了电话。

只说了两句话后,就双眼呆怔的看向了面前的魏远行:“总编……”

“怎么了?”魏远行一见对方那个死样子,赶紧接过了电话:“出什么事了?”

这是市宣传部给他打来的电话,电话的内容非常简明扼要:“今天的《光明日报》看了没有?”

虽然对方没在电话里多说什么,但魏远行已经听出了对方的话外之音。

放下电话的魏远行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新闻部的主编就拿着一份《光明日报》走了进来:“魏总编,您快看看这个。”

来的正好,魏远行一把就接过了报纸:“……比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就是一个反动,一个文化的倒退……”

和魏远行越来越小的声音相比,吴主编的眼睛却越睁越大了:“坏了坏了,这下真坏了。”

“是呀,”魏远行的声音顿时苍老了几分:“看来这《飘》……唉!”

到了第二天,原本还有些舍不得的魏总编,当即作出了停止连载《飘》的决定。

魏远行明白,他这一决定无疑将给《浦江日报》引来很大的麻烦。

但与其被读者骂,总好过被自己的上级部门指着鼻子教训。

如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吩咐副刊部的吴主编,写出一篇安抚读者的说明文章,刊登在报上。

然后,就赶紧把《飘》这个定时炸弹,给扔出去。

所以这一会,副刊部的吴主编,脸色阴沉的走进了安和街的51号小院里。

“李翻译,您当初怎么能隐瞒这本书的实际情况呀,”

坐下没聊几句,吴主编就和李若诚叫起了苦:“您知道这书给我们报社带来了多大的不良影响嘛?”

“不是……”李若诚就奇了怪了:“你当时没看过这书,就跑来我这要求连载了?”

(本章完)


上一章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