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第750章
4月8日,星期五。
吃完早饭出门前,唐植桐问了张桂芳一句:“妈,我听文文说,昨儿刘诚志家的过来借钱了?”
“唉,过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我看着不落忍,借给她五块钱。”张桂芳本来就没打算瞒着,见儿子相问,就实话实说了。
“嘿,您还真是以德报怨。”回想起刘家母子的种种行径,唐植桐并不赞同母亲的这种做法。
“我那不是看她说的困难吗?家里都断粮了。”张桂芳看儿子摇头,很不好意思,家里的钱粮都是儿子、儿媳挣回来的,自己却心软借给了别人。
“妈,您给大舅家,借给马大爷家,我啥话都不说,但借给刘家……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刘家这不是急,楚春雪的定量没办法解决,就是借给他们家再多的钱,也是无底洞,压根填不满。
我换个角度跟您说,假如,我没有这么份工作,咱家生活困难了,你觉得刘家会借给咱钱吗?刘张氏会不会趁机让咱把房子抵押给她?
您这回心软了,保不齐还有下一回。”
唐植桐知道母亲这是心软了,不能批评,只能劝,让她自己发自内心的意识到这种做法的不妥。
“我知道了,下回说啥都不借了。”张桂芳想起刘张氏前年登门的事情,当时以为她是给儿子说亲,没成想竟把主意打到了自己身上!
再加上刘家明偷了自家的鸡,从这祖孙俩的所作所为来讲,确实不该借给刘家钱,恐怕这钱也要不回来了吧?
“您如果觉得难为情,就把事都推到我头上,下回刘家再登门借钱,就说家里的钱都是我拿着,你手里没钱。”听母亲这么说,唐植桐仍旧不放心。
楚春雪昨天登门卖惨就有点武训的味道,通过利用张桂芳的善心,把自己描述的有多么凄惨以博取同情获利。
谁知道刘家下回再用什么招?
“我知道了,你快去上学吧,再不走就迟到了。”张桂芳开始往外赶人。
“得嘞,那我走了,妈。”唐植桐见母亲脸上不愉,立马脚底抹油。
其实,依着唐植桐的性子,他还想再嘱咐母亲两句的,不能仗着自己手里有了卖鸡的钱,支配能力有所提升就经不住别人忽悠。
人心呐,不经历,谁都不知道人为了利能坏到什么程度。
徐富贵本来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少爷,却在龙二的算计下,染上了赌瘾,输光了全部家产。
富二代都能遭遇这样的杀猪盘,更别说乍富的穷人了。
房地产红火的时候,某些村子往往刚冻结户口,就会有一群人犹如鲨鱼闻到血腥味似的围上去。
银行的、卖保险理财的、卖房的、卖车的、赌博的、诈骗的等等,各色人群,样样俱全。
银行的为了揽储,最多在取钱的时候让预约、问取款缘由;
卖保险理财的图的还算凑合,打着高息保本的名义赚点提成,实际上嘛,大多数时候保不了本;
卖房、卖车迎合拆迁群体的虚荣,为了提成一味的夸赞,顶多卖点质次价高的货;
赌博的、诈骗的最贴心,看着像真心帮着拆迁户谋算,说这个不合适,那个不合理,等熟了就开始下手,往往是拆迁人血本无归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些已经超出了张桂芳的认知范围,既然她不愿听,唐植桐也就没说。
唐植桐很想得开,最多无非是那二百多块钱保不住,兴许吃了这个亏,以后就长记性了呢?反正眼下也没有送鸡蛋、卖保健品的。
中午吃完饭,唐植桐照例蹭课画图,却被韩海舟找上了门。
“唐科长,你这一顿让我好找,还以为你在办公室呢。”等唐植桐出了教室,韩海舟笑着,埋怨中带着丝丝亲切。
“教室里有学习的气氛,我这正跟其他老师学习呢。咋了,韩科长,这是有事?”唐植桐没有说不知道办公室在哪,笑笑也就搪塞过去了。
“那什么,你还有明天的两节课,课时费得记得结一下。”韩海舟提醒道。
“哦,我还以为课时费是要邮寄给我呢。这个多少钱?怎么领?”见韩海舟主动提起,唐植桐顺口问道。
若是韩海舟今儿不来,唐植桐也不打算主动去文改委问,最多写封信催催他。
“一节课两块钱,按道理来说得去文改委领。要不这样,你把介绍信给我,我帮你代领出来,明天还是这个时候,转交给你。”韩海舟心里有数,不仅唐植桐是他负责邀请过来的,还白得了人家三天的早餐,得投桃报李。
“那敢情好,麻烦韩科长了。”唐植桐借坡下驴,立马就从兜里往外掏介绍信。
“不麻烦,捎带手的事。”韩海舟接过介绍信,心结松动了很多,自己没有吃嗟来之食,那是用自己劳动换取的……
唐植桐这边上着课的时候,押运处方圆去了工会办公室。
“陈大姐,怎么样?有没有过来报名?”方圆开门见山的问道。
“没有,看来这事还得落到小唐身上。”陈大姐摇摇头,今儿截止买鸡报名,其他科室的干部倒是有过来的,但没有人报名。
来工会无非是向陈大姐说明情况、表明心迹:
他们回去以后发动人际关系打听了,现在集市上也好,黑市上也罢,一只下蛋勤快的母鸡绝对不是四十块钱能买到的。
至于市值多少,每个人的说法不一,有的说五十,有的说六十,反正都没有唐植桐跟方圆报的价格便宜。
“行,那我回去给他往学校里挂个电话。小唐现在是大忙人,这几天正忙着给一个什么普通话进修班讲课,估计得下个星期才能把鸡买回来。”领导开了口的事,最好尽快办成,但唐植桐那边有事给牵绊住了,并不是对单位的事不上心,所以方圆解释了一句,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这事不能急,得稍微等等。
“没问题。我记得小唐一般是星期一下午来单位,等他来的时候我先把钱给他,多退少补。”陈大姐听懂了方圆的暗示,并没有着急让唐植桐立马将母鸡买回来,倒是通情达理的表示可以先把买鸡的货款先付了。
“成!我电话里一并告诉他。”方圆笑着应下。
“行,那麻烦方处了。”按道理来说,陈大姐觉得自己给唐植桐打这个电话更合适,但她不清楚方圆在这里面扮演什么角色,既然他主动开口,陈大姐也就没强求。第750章
方圆回到办公室就给邮电学院的男生宿舍打了电话,希望唐植桐能早日收到自己的留言。
唐植桐已经离校,明显无法在今天收到。
下了今天的拼音课,唐植桐打了饭沿着顺城街往家走的时候,发现这边有个大户人家在办白事。
之所以说是大户人家,概因这家人家的大门高大、抱鼓石雕刻精致。
在满清的时候,什么等级用什么样的大门是礼制的一种,品级越高,大门越高大,“高门大户”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大门样式,还能从抱鼓石上分别出是文武官员及级别高低。
这里面的讲究很多,唐植桐没仔细研究过,只是以前听街坊们闲谈的时候提过几嘴。
人嘛,活着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没法活着离开,无论是高门大户,还是小门小户,尽管活着的时候生活水平、地位不同,但归途都是一致的,无非是那七尺三的棺椁与草席的区别。
国人爱看热闹,顺城街一时难以通过,唐植桐推着自行车缓慢前行,也捎带着看了一会。
这户人家的门口站着十来个手拿杠子的人,挡着一些乞讨的不让上前。
哪怕唐植桐刚来,也能看出那些乞丐想往前哭两嗓子混顿饭吃。
这若是放在以前的年景,主家还真不会阻拦,因为这是能让主家长脸的善事,但谁让今年的年景不好呢?
看热闹的群众似乎习以为常,尤其是那些留着山羊胡、裹着小脚的老头老太太,看着这户人家的排场,眼里都泛着光,一副羡慕的模样。
对于这些,唐植桐并不陌生,小的时候看的可太多了。
四九城的百姓好面儿,但凡家里有条件的都会在婚事、丧事上大操大办。
什么倒头、接三、送库、成主(点主)、发引、烧伞、烧法船、一百天、周年等等一样不落,其中接三、发引又为丧仪之大典,场面非常大,有的队伍能排出二里地去。
一堂彩的执事在前面开路,一对灯笼、一对开道锣、八面大鼓、一对伞、一对扇、一对金旗、一对金瓜、一对钺斧、一对朝天镫、一对镜子、一对小号、一对大号、四支唢呐、两盘笙、一对云锣、一对小镲、一对钹。
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陪葬的逐渐从生殉、死殉、陶殉到烧些纸人。
后面打执事后面的是扛着纸人、纸马、童男童女等等的人,边走边撒纸钱。
以上所有的礼仪队伍,都得单列前行,只有喜事才能两行列队,成双成对的走。
接下来是抬着棺椁的杠子手。
杠子手也叫杠夫,还有人称其为抬杠的,这行纯粹吃苦力饭,拴好杠棍以后,打响尺的喊一声:“严不严?”
杠子手齐声应一句:“严丁了!”
响尺一打,杠子手抬起杠棍上肩,棺椁就不能落地了,得一直抬到坟地下葬。
当然,这中间是允许换人的,不少都是三班倒,一组绿驾衣,一组兰驾衣,一组白驾衣。
满清时,王爷、贝勒用八十人起杠,一品大员用六十四人,一直到十六人,逐级递减,小老百姓或四或八,有的甚至用牛车运。
民国以来,就没有那么多规矩了,很多富人也开始用四十八人的杠子手,甚至更高。
杠子手这个职业,有点像“黑人抬棺”,但社会地位远不及他们,不仅没有自备的职业套装,而且吃了上顿没下顿,都是非常贫苦的底层百姓。
主家可以要求杠子手出殡之时搞好个人卫生,比如剃头、洗澡、穿靴子,这些都能做到,但得加钱。
钱是由杠房收的,办完白事后再分给杠夫。
剃头、洗澡由杠夫提前办好,行头是杠房拿到主家,当着主家的面换上。
灵队的最后才是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及保障车辆。
有些孝子贤孙哭累了、走累了,就得去保障车辆上歇一会,尤其是下葬后各回各家的时候,没有人是走着的,都是坐马车回去。
如此排场,其实还不算完,从主家到入土的坟茔,一路上还有灵棚,逢见就得拜,礼仪非常繁琐,同时也很折腾人,身体不好的,一场葬礼下来病上个把月是常有的事情。
眼前的场面比唐植桐见过的小了不少,但唐植桐仍旧觉得没必要,生前给老人孝敬一口吃的,逗老人开心,比死后讲排场做给别人看要贴心的多,何苦折腾呢?
解放后一直提倡婚丧嫁娶走节俭路线,大部分的婚嫁都简朴了,但丧葬的某些风俗还是保留了下来,尤其是杠子手。
因为眼下绝大多数还是土葬,少不了抬棺椁的人。
前几年有位大佬病逝,极尽哀荣,走的最高礼节,杠子手一路从市劳动人民文化馆,将棺椁抬到西单路口,自西单路口装上汽车拉至西边的公墓下葬。
如果强硬执行丧葬节俭,恐怕会有人跳出来说什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处,起码拉动了就业率。
对于这种情况,上面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才会有工人去世后发放丧葬费。
丧葬费因死亡原因不同,发放标准也不同。
因公逝世,发放本单位平均月工资的三倍,非因公则为两倍。
这部分钱除了购买墓地、墓碑,其他的都在白事的场面上,而且还不一定够。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恐怕得等火葬推行开来。
眼下是不可能的,现在全国的火葬场还不到一百家,而且被戏称为“三五场”或“三八场”,因为此时火葬场的建造标准是“5个人、5亩地、5万元钱”或“8个人、8亩地、8万元钱”。
火葬场的蓬勃发展是起风以后的事情,从起风前不足100家,风停时已经超过了1200家,不过到那时,墓地的价格也会日益渐长,甚至一度成为投资理财的选择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