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第十五章 俩儿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晋末长剑 >>晋末长剑最新章节列表 >> 第十五章 俩儿

第十五章 俩儿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01日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 历史 | 两晋隋唐 | 孤独麦客 | 晋末长剑 


腊月初的时候,齐王邵璋已在家居丧一个多月了。

听到消息时,他第一时间回汴奔丧,连妻儿都来不及带一一至于身上的使职及东莱太守,自然是不作数了。

不过父亲很快又给了他个新差遣:辽海转运使兼幽州刺史。

原刺史是他的舅舅乐凯,调任充州刺史。

原充州刺史许式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回高阳荣养。

他有些摸不看头脑父亲为何这么安排,

其实他在东莱干得很舒心,主要任务就是管理新建没多久的船屯、督造船只,以及转输资粮、人力至一海之隔的辽东。

东莱还比较荒芜,鸟兽众多,时不时出去打个猎,妻妾儿女们在身旁看着,发出赞叹之声,简直神仙日子。

祖父去世对他而言是一大噩耗。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想起往日种种,还是悲不自胜。

作为家中长子,父亲早年经常出征在外,陪伴他的除了母亲之外,便只有祖父母和姑姑了。

前几天见了一次姑姑,四十多岁的人甚至有了白发,让他震惊之余,对袁能那厮起了很大的恶感。

这狗东西,肯定给姑姑脸色了。

不过他现在就只能待在家里了,哪都不能去,就连到蓟城赴任也得等到年后。

这一日,王师左髦与邵璋在后院中下棋。

邵璋连输两把,不想玩了,问道:「左公这么多年就不想出府任官么?孤这个王师可只有五品,一年没几个钱的。」

左髦摇头道:「帮殿下你货殖,钱可不少。」

邵璋愣然,然后无奈道:「你满腹诗书,不觉得货殖屈才了么?名声也不好啊。」

「何必在乎世人看法?」左髦说道:「我家门第又不高,没那规矩。」

「行。」邵璋点了点头,道:「别后悔就好。」

「不后悔,可能还有惊喜。」左髦见邵璋不玩了,便把棋子一一拾起,放入盒中。

「何谓惊喜?」邵璋有些不解。

「封建之事,你就没想过?」左髦问道。

邵璋一听就苦笑,道:「我父有子二十余,难道个个封建?」

「不,就你们三个。事实上楚王、韩王多半不能封建。」左髦笃定道。

邵璋脸色一正,道:「我都这样了,还不放过我?」

「兴许没事,可天子的想法谁能猜得透呢?」左髦说道:「时至今日,大王都在经办海事,而今又涉戎务,不觉得奇怪吗?」

「这——」邵璋愣住了。

半响之后,他试探问了一句:「公可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不曾。」左髦摇头道:「只是猜测而已,然老夫的猜测一向很准。唯一的猜不透的便是何时罢了。」

「罢了,罢了,都是命。」邵璋瘫倒在胡床上,久久不语。

左髦将全部棋子收好后,道:「大王何须如此?龙入大海难道不好么?」

邵璋许久之后才说道:「听了你的话,我有点眉目了。近闻百济王于宫殿外立射台,

拣选全国精锐之士操练,他们起势了,野心便难以遏制———”」

「其实太子说得没错。」邵璋心情低落地说道:「有些边鄙之地,守不住的。不是打不过,而是鞭长莫及。」

左髦却不同意,道:「那是朝廷鞭长莫及,封建了却不一定。前普时有银坑、铜坑,

朝廷遣人开采冶炼,最后竟然亏本。普武责之,对日汉时便已开采,已然采尽,故大亏。

可转给富户豪民后,却又大赚,银铜源源不绝。大王,这便是朝廷的难处啊。花十分力,

在河南能用八分,到河北只有六分,去得昌黎,不过三四分,到乐浪、带方,能有一分就不错了。离洛汴越远,朝廷威望越小,豪强越不听话,官吏上下其手的机会就越多。这便是朝廷将燕王封建于辽东一个原因。」

「你那银坑之事倒挺有意思。」邵璋叹道:「我在东莱督办船屯,此类情况却不少见。偷奸耍滑者有之,营私舞弊者亦有之,都处置了不知多少人了。」

「此类人什么时候都有,多寡罢了。」左髦淡淡道:「而今还算少的,天下承平几十年后你再看。要想遏制这种事,就得靠严加管治,且必须是就近管治,不然没用的。天子就看得很清楚,有高句丽和百济在,乐浪、带方丢掉的可能太大了,便是现在不丢,数十年后也不好说。」

「你说了这么多,孤还是不想去。」邵璋说道。

左髦嘿了一声,起身行了一礼,道:「大王居家静守,臣出去转转。」

邵璋没好气地进屋了。

看到随风洒落的漫天大雪时,元真有种恍惚之感,一年又要过去了啊。

再看到拜于面前的一众官员时,他的恍感更强烈了。

他居然有这么多属吏!

「殿下。」内史郭荣清了清嗓子,在廊下一一介绍新来之人。

基本都是凉城国辖下县一级的佐吏,有的看着是梁人装束,有的就是发壮汉了。

元真身后还站着十余名少年,全是凉城四县「著姓」子弟,几乎全是梁人打扮,气质上也不太一样。

介绍完后,那些梁人佐吏还没什么,发壮汉又都拜倒于地,头磕得响。

元真连忙扶他们起身,再引入书房之内。

宅子是旧的,主人却是新的,

在今年五月的时候,元真得到了他的生日礼物:位于尊贤坊的凉城郡公府,与燕王府所在的集贤坊只隔看一条建国门内大街。

他其实不太喜欢这座新府邸,因为不方便看望父母。但他十三岁了,为了避免群臣非议(开大车),不太适合继续住在宫禁之中了,只能搬出来。

今天这帮人由内史郭荣领衔,主要官员还有另外二人,即大农徐澄之、中尉司马魏鸿徐澄之开过年后很可能升任内史,盖因郭荣年纪大了,最近两年已经三次上疏,乞请归家。

老人嘛,分外受不得凉城的苦寒,觉得再干下去要没命了。

天子终于同意了,但内史人选还没定。但不管怎样,今日是郭荣最后一次以凉城内史身份述职了。

「殿下,还是从农事先谈起吧。」郭荣说道:「今岁凉城大旱,野草自焚———」

元真听了便眼皮子一跳。这是什么封地啊?

他离开草原的时候还小,很多事情慢慢遗忘了。后来随着父亲北上过几次,但印象不是很深刻。说白了,他就是个长在汉地的草原人,对北边只有粗浅的印象,仅限于他有多大地盘、多少户口、多少兵马而已,至于封地上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是怎么生活的,

却不甚了了了。

「郭公,朝廷可有赈济?」他连忙问道。

郭荣被打断了也不生气,只看向跟着过来的那些人,道:「你等各自与殿下分说。」

「有赈济。」

「不是很够,勉强糊口。」

「还好,出征得了一些赏赐,去雁门关换粮了。」

「初秋发了一些粮米,秋后又给了些缴获的牲畜。」

众人一一说道。

元真松了口气,复问道:「旱灾真的很严重?」

「雨太少了。」有人叹道:「仲夏时分,我见天空电闪雷鸣,以为要下大雨呢,结果就落了几滴,连尘土和草根都没润湿。」

「天天求雨,求到最后,柳都枯了,只能砍了拿来支帐篷。」

「不下雨,天还热,吸血的虫子却一个没被热死。」

「河水都断流了,菜睦、农田没得灌溉,牛马渴死,人也受不了。」

元真听完心拔凉拔凉的。

草原有时候看起来很好,可一次灾害就让人元气大伤。以往还可以逐水草而居,去没那么干旱的地方苟延残喘,而今划分了地界,却不能随意游荡了。

还好有朝廷赈济,不然真的难过。

待众人说完,郭荣朝他们点了点头。

草原上有人传说这是「腾格里」降下的天罚,因为他们背弃了拓跋家。

信的人其实不少,只不过于天子威名,都只是涌动的暗流罢了,真正跳出来造反的就那几个部落,而今要么被剿灭了,要么远遁他乡。

朝廷及时赈灾,化被动为主动,然后征讨不服从的部落,瓜分其牲畜、老弱,其实是一桩妙招。

见元真还在发愣,郭荣又咳嗽了一下,道:「殿下,臣今日来此,乃奉天子之命。明年殿下就十四岁了,在草原上不小了,该担起事情来了。」

元真一瞬间将许多事情串联了起来。

父亲几个月前说他该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下面要靠「自学」,更要开始接手政务,

明白怎样才能管好封地和部众。

祖父去世后,父亲拉着他一起坐在夕阳下,摸着他的头,说我家的雄鹰要去草原上翱翔了,以后要帮六兄镇守好边疆。

又提到三兄即将出任朔州刺史,若境内不稳,他可要提兵西进,帮三兄剿灭叛匪。

他当时听得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可以帮兄长们了,却没想过他可能要离开父母,去到远方了元真突然有流泪的冲动,但他忍住了。

「殿下,国中有上军一,二千人、马一千六百;下军一,千人、马一千;堡戌十六.」郭荣苍老的声音在屋内回荡着。

元真招呼以屈突和为首的一干伙伴认真听着,时不时反问几句。

郭荣很欣慰。

凉城郡公虽然才十三岁,但长得和寻常十五六岁的少年差不多高大,回到草原后再长几年,定然能折服很多人。再者,国中乌桓一大堆,他们还是比较认凉城郡公的出身的。

阴山两侧,至少能安稳数十年了。


上一章  |  晋末长剑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