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第三十二章 战斗力与赐名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晋末长剑 >>晋末长剑最新章节列表 >> 第三十二章 战斗力与赐名

第三十二章 战斗力与赐名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09日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 历史 | 两晋隋唐 | 孤独麦客 | 晋末长剑 

作者:→

热门小说

二十日的时候,上番大军在最后一次讲武后,大一顿,各自领取赏赐,准备解散。

邵勋兴之所至,亲至一、二营伍发放赏赐。

「你是汝阳防的?何名?」听到这个名字,邵勋很是亲切,因为此防就在广成泽南缘,算是「龙兴之地」。

「王二。」

「多大了?」

「三十三了。”

邵勋看他面相觉得四十都不止,遂问道:「第二代府兵?」

「是。我父七八年前拼不动了,伤太多,退下来在家养着。」

「还在吗?」

「五年前病逝了,年四十九。」

「你是八年前入兵籍的?」

「是。」

「技艺如何?」

「陛下请看一—」此人指了指身侧的一匹战马,道:「装具都在此间。」

邵勋走过去看了看,只见马鞍上的鞘套中插着一把未上弦的弓梢、一把环首刀、一柄铁挝。

马鞍一侧还挂着面步战用的大盾,另一侧则是三个箭壶。

其中一个箭壶较为古朴,说不定是父辈传下来的,里面放着三十支箭,箭竹杆,箭簇细长而轻盈,显然是骑射用的。

另外两个箭壶较新,甚至还雕刻了一定的图案以为装饰,其中一壶有二十支破甲箭,这是为野战时穿透甲胃准备的,另外一壶则是二十支长垛箭,射程较远,甚至可以拿来对着城头仰射,均为柳木箭杆。

邵勋又仔细看了看箭羽,发现是角鹰羽,虽然不是最好的箭羽,但也不差了,至少比很多人用的鹅毛羽好很多。

再看看此人身后,还有一名身着麻衣的部曲,牵着一头骤子,拄着长柯斧,背上斜插着重剑。

府兵王二身上则是一副篇袖铁铠,估计是父辈传下来的,修补痕迹很明显,手握马。

这些装备都是主要的「军事资产」,其他零碎的还有很多,只不过都不如这些贵重,

所以,王朝末年乱世开启,什么农民起义军、宗教起义军对上他们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几万人被几百人追着砍太正常了。

一身单衣,一杆木矛,只会种田,不辨旗号,杀人的技艺是一点不懂,只能凭借本能瞎鸡儿枪刺刀砍·

能被起义军打得大败亏输的官军,邵勋不知道该怎么评价,那得烂到什么程度?

「置办这一身,借钱了吗?」邵勋问道。

「没有。」王二摇头:「征辽时断了把环首刀,铠甲也有些破损,撤军时烂了个麸袋,回家后都补上了。」

「怎么补的?」

「门前有榆树,砍了卖给匠人做续车材。」

「竟要砍树?」邵勋脸色一沉。

「不是,我是想把榆树换成枣树,早晚要砍。」王二吓了一跳,连忙说道。

邵勋脸色稍雾,追问道:「裹城郡收你家多少亩租税?」

「三户部曲、九十亩。」

「你和家人被征过役吗?」

「不曾。」

「征辽后,左右骁骑卫、左右飞龙卫将士普赐一马,你可领到?」

「领到了。」王二高兴地说道:「还是母马哩。」

「几岁口的?」

「三岁。」

「平日里养马,草料可足?」

「秸秆、糠麸、秕谷、豆子混着喂,时不时再野放下,差不多够了。」

「家里几口人?」

「老母在堂,一妻一妾,另有儿女四人。」

「过得如何?」

「大女嫁人了,夫家在李家防,亦是府兵。二女说好了人家,乃本乡铁匠程牛之子。三子年十一,在家锤炼武技,四子还小,帮着家里牧马放羊,干干杂活。」

「家里有多少地?」

「百八十八亩又四十步。」

「你父竟然没分地?」

「我就两个弟弟。」王二说道:「二弟早年去了高柳镇,已是多年没有音讯。三弟给人当了赘婿,就在邻县。

「令尊真楷模也。」邵勋感慨道:「家里可有存粮?」

「有呢。」王二点头道:「吾儿爱用投矛,前阵子打算出些粮肉做见面礼,请同袍教导。我不会投矛,不然这钱也省下了。」

邵勋脸色舒展了开来。

跟在他身边的左骁骑卫长史徐铉听得汗流渎背。

他几个月前才赴任,若这个府兵大口一张,说出些什么让人下不来台的话,他可要背锅的,那就太冤枉了。

另外,天子问得也太细了!

当然,徐铉觉得天子最厉害的是他知道问什么,他懂行。如果把太子换到此间,就不一定问得出这些东西了。

兴许太子懂得还多点,如果是第三代天子,会不会有今日这一场问对都是个问题。

「左骁骑卫依然堪战!」邵勋笑道,然后挥了挥手,道:「度支赐绢二匹,少府加赏二匹。」

「谢陛下赏赐。」王二激动道。

「你应得的。」邵勋笑了笑,然后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第二遍:「你应得的。」

王二之后,邵勋又给二十余人亲手发赏,皆左骁骑卫石桥防府兵。

发完这个,又至左羽林卫延津龙骤府队列前,又发了二十余人,随后便停下了。

府兵传承有序,还能战,这一点非常好。

左骁骑卫追溯其前身的话,已然存在三十年,比一代人还长,但他们的战斗力没有退化,这让邵勋很开心,因为他这些年一直想尽各种办法为府兵延寿。

其实他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大梁的府兵制度还是会比唐朝长,原因一点不复杂,历史上杨坚就意识到了:「时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小又少焉。」

大梁朝的根基在河南,这不是土地先天不足的关中能比的,而且府兵人数又没有六十万之多按照邵勋的标准,关中最多只适合安置五万府兵,恰好是北周府兵的数量,多则败坏矣。

中古时代打仗,真不需要那么多人。有个十万精兵,已经足以拱卫王朝安全了,如果有二十万精兵,则大有余裕,能让你有空间犯错。

府兵余丁也是优质的后备役兵员,守城及弹压地方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们还有最后一次立功的机会。

邵勋临行前,二度召见了车师后国使者,道:「朕欲募发三千人至贵国境内屯垦,如何?」

使者看着正在列队解散的诸防府兵,微微低头,道:「仆——臣尽快回国禀报。」

「你觉得呢?」邵勋问道。

「此汉旧制也,亦能保护国不受贼人滋扰,大善。」

「你最好是这么想的。」邵勋点了点头,然后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朕只要雪山脚下的良田,旱田什么的你们还是自己留着吧。」

说完,又顿了顿,继续道:「尽可能囤积粮草、器械、役畜、车马,随时听候朝廷号令。」

「是。」使者腰弯得更低了。

回到宫中之后,邵勋又陷入了休养生息的状态,整个冬月大多在太极殿、嘉福殿两处打转。

腊月初一的大朝会结束后,邵勋在九华台召见了宇文悉拔雄,太子旁听。

「来中原不少年了吧?」邵勋问道。

「臣入侍天朝,沐浴圣化,蒙陛下与太子殿下隆恩,得随侍东宫,习圣贤之道,观庙堂之仪,

于今一一」宇文悉拔雄回忆了下,道:「恍然已不知寒暑几何矣。」

邵勋笑了笑,这回答有意思,遂问道:「想不想北归?朕可册封你一片草场和部众。」

宇文悉拔雄心下一惊。

他不是聋子,当然知道最近一年来宇文鲜卑发生的内订,想了很多很多。他也幻想过朝廷放他回去,统领一部,但也只是想想而已,没想到居然成真了。

心念电转间,宇文悉拔雄立刻回道:「臣在御前,不敢有半字虚言。自入天朝,得陛下庇护、

太子殿下提携教导,此身此心,早已视中原为家,视陛下为君父。每每思及,唯有‘感激」二字,

岂敢生离弃之心?」

说完,话锋一转,又道:「陛下以江山社稷相询,以万民福祉相托,此乃天大的信任。臣虽愚鲁,亦知‘大义」重于「私情」。此非臣一人之去留,实乃社稷之谋、陛下之圣断,臣一一惟命是从耳。」

邵勋不置可否,只道:「有人说譬如养鹰,饥即附人,饱则远,你怎么看?」

「臣非鹰,陛下亦非饲鹰之人。」宇文悉拔雄面无表情地回道。

「怎么说?」邵勋颇感兴趣地问道。

「鹰者,猛禽也,眼中唯有血食。饥则啖人投肉,饱则振翅云霄,此乃禽兽之性。」宇文悉拔雄说道:「臣在御前为臣子,在东宫为爪牙,所学乃圣贤忠义之道,所奉乃君臣父子之纲。陛下天恩所哺,非血肉,乃社稷之重、君臣之义、华夷之辨。忠犬饱食,唯知护主;良驹饱秣,只待征鞍。臣不存半分鹰之志,只愿为陛下守户之犬。」

邵勋「唔」了一声,看向太子,道:「吾儿有何话说?」

宇文悉拔雄微微有些紧张。

邵瑾看了他一眼,道:「陛下,宇文十二部,枝蔓繁杂,积怨日久,非常人难以厘清。宇文卿久沐天恩,心志已明,器用已备,或可授其金印紫绶,归返草原,为国守御北疆门户。」

邵勋嗯了一声,道:「吾儿言之有理。悉拔雄,你今日一切,都是朕和太子给你的,勿得忘却,吾儿或可赐其名。」

邵瑾没想到还有这一出,不过并不怯场,想了想后,道:「《易》有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此为泰卦。不如就叫‘宇文泰’?」

邵勋久久无语。

邵瑾心中有些志志,暗道父亲还是抱着养鹰那套?

于是说道:「《周礼》言‘以翊王躬」,班固赞‘翊亮天工’。臣观宇文卿有扶风振羽之姿,

赐名‘翊’正合其辅弼天朝之志。」

邵勋大笑,道:「就这样吧。」

宇文悉拔雄暗暗松了一口气,


上一章  |  晋末长剑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