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第455章 天命论是政治宣传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最新章节列表 >> 第455章 天命论是政治宣传

第455章 天命论是政治宣传


更新时间:2024年05月26日  作者:画凌烟  分类: 历史 | 秦汉三国 | 画凌烟 |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其实李衡所说的,是借鉴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理论。

这本书是考验脑子和嘴巴比谁快的标杆。

《社会契约论》看起来好像在说契约,其实说的是政府与民间的权力溯源。

它通俗的核心观点是:人天生自由且拥有权力,当人们将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和权力让渡出来,组成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就拥有了人们让渡出来的这部分权力集合。

也就是说,这个组织本身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后出现的。

当时代变迁,人们的想法改变,达成新的共识,这个组织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例如王国时代,人们认为国王君权神授,自己应该把更多的权力交给国王。

国王于是可以随意处死臣民。

但到了宪政时代,国王消失,人们让渡的权力更少,组成了责任政府。

深层次来看,即便是王国时代,如果一个国王想杀一个平民,这个平民不愿意心甘情愿被杀,起来反抗,那么这个国王对他的权力将会失效。

那为什么历史上,平民还是被国王杀了呢?

因为其他更多平民让渡了自己的权力,认为国王可以处死那个平民。

于是国王对那个平民处置权力失效后,利用了其他平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对那个平民做了暴力清除。

假设其他平民也不认可这个国王,不愿意让渡自己的权力,而是采取行动。

那么这个国王就可以改名叫路易十六了。

所以,从卢梭的角度来分析,权力就像一种契约。

我承认,你才拥有对我的权力,否则你只有其他人让渡的权力。

你一样可以处置我,但那不是我赋予你的权力,而是其他人。

当我说服其他人之后,你就只剩下你自己个人的权力能处置我了,也就是你只能亲自拔剑处置我。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并不复杂,以诸葛亮的智力,一瞬间就能从李衡说的里面捕捉到本质。

并且他的大脑开始快速转动,快速延伸,快速构建出初步的体系模型。

是关于权力关系的模型。

对于掌权季汉二十多年的诸葛亮来说,这套理论简直精炼地概述了权力关系。

只有真正做过管理,长时间与系统打交道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一点。

他对李衡之前提的许多已经非常震惊。

但这一次,依然震惊。

甚至比过去还要震惊。

因为这一套理论,推翻的还不仅仅只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理论,更直接把天命说给推翻了。

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天命在汉”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演化出来的天命学说。

诸葛亮通百家之所长。

却还是第一次听到权力自下而上的说法。

关键是这种说法,诸葛亮不但没有找到漏洞,还填补了他心中对权力施展过程认知空白。

诸葛亮沉默好一会儿,才说道:“那秦末如何解释?”

“秦法严苛,百姓不认秦法,秦自无权治民。”

“但秦依然有强大的军队和完整的官僚。”

“因为官僚和军队还认秦,秦的权力是官僚和军队赋予的,秦能压制起义,也是因为官僚和军队承认它。当有一天,百官离心,将士丢弃刀剑,只剩下子婴,秦失其鹿。”

“可以理解为,百姓的认可,就是民心?”

“是的。”

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社会契约版解释。

“士兵的认可,则是军心,百官的认可,则是朝堂人心?”

“对,这些都关乎到上一层权力能否施展下去。”

其实天命说,是将民心玄学化,引入了一个天的概念。

之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是为了扩大民心的合法性。

举一个例子,当刘邦进入关中,关中老秦人无不夹道欢迎。

这就是民众对他的承认,这是民心。

后来有人将此事定义为天命在汉,其实说的是,民心已经承认了刘邦,这不仅仅是说给关中已经认可刘邦的老秦人听的。

更是说给其他地方的百姓听的。

意思是,你们也快承认刘邦吧。

这属于政治学宣传范畴。

“那当一个地方施政下去,还需要百姓答应?”

“是的,需要百姓答应,例如大汉商税法推行下去,就需要百姓答应。”

“那岂不是还要一个个去问?”诸葛亮故意问道。

“不需要,当颁布之后,百姓没有意见,表示已经默认了,当一部分百姓有意见的时候,其他百姓没有意见,地方可以用大部分没意见的百姓赋予的权力来实施这条政策。”

诸葛亮点了点头,说到这里,李衡几乎已经将权力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得非常清晰了。

这种事,在过去的季汉朝堂不是没有发生过。

当刘备死去,权力交接到诸葛亮和李严手里。

最开始李严还可以跟诸葛亮抗衡,因为有一部分官员心里就不承认诸葛亮。

后来李严误了很多事,就失去了人心。

诸葛亮逐渐被所有人承认,于是他就掌握了季汉最大的权力。

客观来说,如果他真的要篡位,也就招呼几声的事。

“为了确认一条政策在实施后,被大部分人默认,所以我们在实施前,需要去了解大多数人对这条政策的看法。”

“如果朝廷封闭自我,随意颁布策略,不顾百姓是否认可,就会像秦那样,在不久之后失去人心。”

“当失去了大部分人的认可之后,离灭亡就不远了。”

诸葛亮问道:“如何去了解呢?”

“想要了解百姓真实的想法,就必须询问百姓,而不是官员,因为官员和百姓的诉求是不一样的。”

“诉求不同,得出来的结论就不一样。”

诸葛亮又点了点头,说道:“派人一个个去问?”

“派地方官收集一遍,再派京官收集一遍,做双重备份,确保信息尽量真实。”

“尽量真实的意思是,可能还是会有假的?”

“是的,可能会有假的,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尽量去减少虚假。”李衡说道,“当我们一定要严格追求绝对真实的时候,我们就会消耗大量的人和时间,我们需要承认没有完美的事情。”

诸葛亮这一刻已经动了彻底退居幕后,让李衡担任丞相的想法。

因为李衡说的承认和接受不完美这件事,是很多人都没有的认知。

大多数人的思维是两极分化的。

但李衡的思维是非常有弹性的,他能恰到好处地认识到全局。

“如果能建立起这样一套由京师直达各州的信息交流网,以后朝廷就可以快速收集到各州建议。”


上一章  |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