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刀行第1章大罗法界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仙侠>> 泼刀行 >>泼刀行最新章节列表 >> 第1章大罗法界

第1章大罗法界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作者:张老西  分类: 仙侠 | 幻想修仙 | 张老西 | 泼刀行 
上一章

下一章

语音速度:

语音音调:

字体:

风格:

模式:🌞白天

🌙黑夜


哎呦文学网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本书的核心概念和设定。

大罗法界。

这本书的核心创作理念,是要以实写虚。

无论任何种类的故事创作,都要讲究代入感,才能引起共情。

这是故事想要成功的基本要素。

而代入感的来源,则是文化符号,是一类人群的共同记忆。

举个例子,在漫长的季节创作中,背景放在了那个年代的东北,下岗、失业、老工厂…各种共同的记忆符号作为背景填充,让故事拥有厚度,如果只是单纯的破案片,不会取得成功。

还有长安十二时辰,创作者力图还原大唐的各种元素符号,将故事嵌入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才让整个故事变得丰满。

这就是以实写虚。

所有的背景,从衣食住行到民风民俗,都是真实存在。

在真实的基础上,创作虚假故事,就是以实写虚。

本书结构是以类似游记的方式,以国术和民俗为卖点。

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难点。

各地的民俗、国术,以及各种非遗元素,背后都充满了历史和神话的演变,而中国神话体系又是出了名的复杂,要想将世界观统一,就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框架支撑。

这个框架,不能是单纯的力量设定,而是要以文化和哲学作为支撑。

在此基础上,我做出了大罗法界的设定。

在道教体系中,“大罗”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既指代最高天界“大罗天”,也象征修行的终极境界。

云笈七签称:大罗之境,无复真宰,惟大梵之气包罗诸天。

北宋张伯端悟真篇称:“大罗即太极之先,阴阳未判之混沌。”全真教王重阳将大罗金仙与内丹学结合,提出“性命双修,直超大罗”。封神演义中虚构出“大罗金仙”广成子、赤精子等,也是此概念。

还是前文中所说,如果把“大罗法界”当成单纯的力量设定,就会出现凡人斩杀三清,二郎神大战雅典娜等搞笑场面,既脱离现实,也会落于俗套,更无法容纳本书符号。

因此,“大罗法界”并非物理存在的世界,而是作为人类集体意识构建的维度,可类比量子物理中的「观察者效应」——人类的共同观测行为(信仰),决定了超自然现象的具体形态。

这种设定的好处,一是具有文化层积机制。

中国神话的元素,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历史而不断堆积。

而大罗法界的层积机制,就能完整容纳。

比如本书提到的三个例子。

一是关于冥府的概念。

先秦到秦汉,那是魂魄二元论,魂为阳,魄为阴。正如左传载“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认为人死后魂升天、魄入地,形成早期幽冥观。春秋时期又有了“黄泉”的概念,到汉代将泰山神化为主管生死的神祇。

所以主角追查自己活阴差身份线索时,知道这行古代称为黄泉使者、泰山来客,而他所处的体系是道教罗酆山和五方鬼帝体系,学的术法也与其有关。

而其他活阴差,则因为佛教地狱观传入,是另一种法门。

这样写,各地的民俗、戏曲、就能完美嵌入。

二是二郎神的演变,第一阶段最后的成都之战,就揭示了二郎的演变,从早期的李冰修建都江堰,百姓祭祀,到宋时关于杨二郎、李二郎的争辩,以及引发的真实四川叛乱,都能融入其中,甚至后来的三星堆纵目傩面,四川古代“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都串联到了故事之中,形成足够的文化厚度。

三是西王母的设定,从早期的山海经“虎齿豹尾”形象,到如今的形象,都包含了历史原因,比如周穆王昆仑见西王母,实则是与古代西域文化的交流,还有西汉的“行西王母诏筹”事件,也和汉武帝征讨西域的历史结合。

这件事会在第三阶段展开。

总之,大罗法界概念拥有了文化层积性,历史文化民族都能融入其中,而不产生冲突。

另外一个就是广度,现在写的第二阶段就会展开,不仅中国的古代文化民俗,甚至国外的民俗和神话,都会嵌入其中。

这就是大罗法界的地理概念。

它并非物理存在,而是人类意识体的集体映射,所产生的维度。

其不仅有层积性,能够包容历史的演变,还有足够广度。

比如古代西方战争,很多时候都与宗教有关,大罗法界会产生相应的变革,甚至反过来暗中进行干扰,这就是本书提到的“人道变革”以及一切故事的起因。

第二个是大罗法界的力量概念。

为更接地气,既要有真实的民俗术法,也不能过于强大,破坏人物关系,社会关系甚至历史关系,就要有完整的法则。

首先,摒弃了传统修仙小说中“灵气”的概念。

和一位正一教道士探讨,他告诉了我“罡炁”和“煞炁”的概念,类似阴阳二气,并不能让人长生,却能借助各种仪式,术法,利用罡煞二炁。

由此基础上,道教传说中的“36洞天72福地”,就得以成型,是先天罡气汇聚之地,即为主角团的行动提供了坐标,也符合各地真实情况。

本书所描写到的一切术法,都真实存在过。

比如“雪山法”,古代铁匠祭祀时使用,能降低高温伤害,而民俗非遗“打铁花”,最原先的传承便来自于祭祀,也使用了这个术法。

还有法教的五猖兵,道教的“遣将调兵”,东北萨满的“帮兵决”,都能融入其中,而他们的衍生品,如一些戏剧、二人转、蜀中傩戏、变脸、目连戏,也就顺理成章融入了故事中。

而主角要想强大,就必须建楼,也就是追求精神力的强大。

这也有原型,一是来自道家楼观派,二是很多故事中,经常提到“谁的道行有几层楼高”。

但因为不是灵气,所以无法长生,不会破坏真实历史。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追求长生,以及道教的各种故事,戏剧,不会冲突。

所谓成仙,就是精神超脱,进入大罗法界。

而大罗法界又是个意识投射的维度,就像个黑暗森林,想要进一步探索难上加难,里面的意识体想要维持,就依托人间国家祭祀,形成了一个组织,“天庭”“地府”“西方极乐”“奥林匹斯山”…

曾有里面的强大意识体,试图影响人类历史,因而造成灾难。

人类诞生前,三叶虫的灭绝,在煤层中形成类似煤炭的化石,成为后来新式火器和蒸汽革命的重要源头“煤精”。

恐龙灭绝,同样形成一些灵宝,比如主角在湖北青龙山得到的琉璃恐龙卵,故事来源:青龙山考古,恐龙化石群。

第一次,是大洪水,毁灭了一些天生强大的族群,东方诞生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西方诞生了诺亚方舟。

故事来源:黄帝内经: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国古代神话中,夸父族、酉阳杂俎中山魈等故事。

圣经中迦南地区的拿非利人传说。

第二次,是封神之战,绝天地通,自此定下天条阴律,不得干扰人间。

故事来源,各个神话共同记载:

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的惩罚。

北欧神话:诸神与人类的分离。

基督教:自由意志与神的隐秘性。申命记和以赛亚书中“隐藏的神”的概念。

中国神话:道德经“天道无亲。”搜神记“神人异路,各守其分”。

日本神话:古事记中,黄泉比良坂的隔绝。

玛雅神话:众神的退隐。

但凡事皆有意外,总有精神体,从大罗法界回归。

“地府”谓之还阳者,“天庭”谓之私自下凡。

民间故事中,关于还阳和天仙下凡的故事数不胜数,甚至一些民俗葬礼中,也有入土前棺材盖不能盖住,头七回来的传说,还有古代民俗志怪,都正好融入故事。

比如太平广记·张令中,道士以“移花接木术”将张令魂魄迁入新死之体,后被雷劫劈散。子不语·煞神受枷中,亡者仅一魄还阳,形同痴呆。

而既然有意外,就有处理意外者,就是主角的职业,活阴差。

这个同样有来源。

子不语·走无常载:“歙县汪生,庚辰年七月十五子时生,地府聘为勾魂使。”清末刀客王狮子,白日劫富济贫,夜间为阴司追捕恶霸亡魂,陕西通志记载其“双刀斩阴阳”。

有了这些设定,故事才得以展开。

比如秦始皇陵墓,在秦岭的秦王不死宫,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出海等。

来源:蓬莱长岛墓葬群考古,秦岭当地传说。

还有本书第一阶段的反派,卢生。

“卢生”这个名字,古籍中出现过很多次。

他是秦时术士,跟秦始皇求长生有关,还间接引发“焚书坑儒”。

是枕中记一梦黄粱的主角。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宋太平广记,明剑侠传都有辑录。

因此,以还阳者设定,将这些同名的人物全部串联起来。

相同的反派人物,也都是类似情况,拥有横跨历史的厚度设定。

本书大纲。

故事设定本书的框架有三层:

顶层是“大罗法界”,类似于人类精神集合世界。以此来串联和解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明神话与民俗变迁,这个世界受人类世界集体意识影响。

举例:佛教的传入,六道轮回之说,使得地府神话出现改变。

中层是世界虚构的神州世界,因为火药、蒸汽机、大航海时代,而出现各种社会变动,不仅造成了各种观念和秩序的变化,也使得“大罗法界”出现改变。

底层是故事线:主角从关中开始,在这场大时代的变革下,与伙伴共同经历冒险,以各地的民俗非遗填充细节,同时以民俗非遗和神话故事的解释和变化,串联整个故事框架。

举例:通过盐水女神和廪君的神话故事,讲述古代巴人变迁,以及古巴蜀地区制盐业的演变和相关民俗联系。

写作方式:在大罗法界故事观架构下,所有的历史、民俗、国术、术法、非遗文化,都可融入其中,但并不会完整阐述,而是截取历史片段,通过大量的真实符号,以主角一行人的故事为锚点,接地气且不脱离实际,又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展现大航海和蒸汽时代的史诗感。

将来的故事延伸:

无限流:全新的历史嵌入形章节故事,在大罗法界概念下形成统一,比如天启大爆炸事件,能勾连到秦始皇时期陨石坠落…

赛博朋克:科技新神,元宇宙旧神复苏…

职业故事:将戏剧、玄门,非遗与清末明国历史线融合…

哎呦文学网


上一章

下一章


上一章  |  泼刀行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