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们这群府卫是跟着王爷和王妃来的边城,他们先前在京城是知道一些的,皇上与长公主的姐弟情不容质疑。
宋九压下心中的愤怒,这就催着马快些走,不想引人注意。
小团子他们的落脚地竟然是城中密探院的落脚处。
而神机营密探院的人在边关经营多年,有不少产业和探子,此处正是一处商铺后头的小院里,极为隐蔽,还顺手将周围几处院子也买下,所以他们说话,就不必小心翼翼了。
南宫先生去了寰州休养,小团子走时,交给她一个锦囊,不知前路方向时,便打开锦囊。
祥姐儿和瑞姐却是跟着姐姐而来,如今在小院里,与密探院的人一起处理各地来的消息。
瞧着俩孩子年岁小,人却是特别的聪明,又有功夫,倒是能帮到密探院不少忙。
这会儿三姐妹见到了爹娘,一个个的露出喜色,小团子不及两个妹妹那般冲动,站在不远处笑看着两个妹妹朝爹娘冲过去。
哲哥儿倒是被两个妹妹挤到了一边,他只好来到大姐姐身边,问起城中的情况。
先前府卫也大约说了些,但他觉得还不够详细,尤其燕北军军营里的事,恐怕不简单。
大姐姐来边城多日,却始终没能得到兵权,这中间定难处。
而京都二哥坐于朝堂之上,也是困难重重,小小年纪的哲哥儿已经懂得为兄姐分忧,他们三姐弟来边城,为着的就是这事。
小团子看着长高了不少的小弟,不免伸手拍了拍他的肩头。
国师曾说过小弟是帝王星,将来这燕国大好江山还是要交到小弟手中的,而她与小圆子,便是替他好好守住江山。
荣家人注定是守护江山的人选,她这个做姐姐的,岂能让还没有长大的弟弟分忧呢?
“无事,边城兵权,我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应州,即使没有燕北军加入,我亦可得到手。”
哲哥儿最是钦佩大姐姐,她是他们的榜样,不费兵卒却夺得三郡,放在以前是不敢想的,而且他们去往京城并没有多久,大姐姐就将此事办成了。
要不是朝堂上那些世族门阀,想必凭着大姐姐之能耐,恐怕得打到幽州城去了。
哲哥儿不想说京城的烦心事。也不愿将自己与三姐和四姐半路被戳杀之事告诉大姐姐,免得她难过,于是什么也没说,站在大姐姐身边,一副不会再走了的样子。
“哲哥儿此行前来,别不是要带着三妹和四妹跟我上战场来了?”
大姐姐一猜就中,哲哥儿一副坚定的样子不反驳,小团子只得叹了口气。
这边宋九摸了摸老三和老四的额前发,看着两孩子并没有因为中毒影响,想来登州中的毒多半是熬过来了,多亏得南宫先生照顾。
祥姐儿和瑞姐儿不再吵着要吃解药,每每还有余毒发作时,两孩子也能咬牙坚持,绝不会中了那毒瘾,两孩子可是记在了心间。
这会儿一家人团聚,围着八仙桌坐下。
宋九入城后听到长公主和亲的谣言一事,她问出了口。
到此刻任荣长和哲哥儿才知情况,纷纷看向小团子。
小团子却是不以为意,说道:“多半是那军营里的人传出来的,无非是借此机会断了我的兵权。”
“当年荣家在燕北边关立下的军功,如今来的是我一位女子,多是被军将轻看,不服气,如今更是造出这样的谣言,就是怕我统领大军攻打应州。”
宋九终于松了口气,但心间还是隐隐不安,从京城离开时,朝中的确为了此事争执不下,万一小圆子没有扛住,终的下了这样的旨意,可如何是好?
宋九绝不会让女儿去和亲的,就算被朝臣揭破他们违抗圣旨没去岭南,反而来了燕北,她也在所不惜。
反观小团子一脸的无所谓,还说道:“若弟弟真的下了这样的旨意,我也会将计就计。”
小团子这话倒是新奇,宋九众人皆是看向她。
怎么一个将计就计法?
小团子显然想了后招,她说道:“去往寮国和亲,必绕道应州,如此我还能与边城将士来一个里应外合。”
“至于真正的和亲,他们怕是不知,上回爹娘从寮国归来后,寮国乱成一团,各方部族起战,如今便是守住燕云十六州的寮军,也不过是各部族分割后的结果。”
“不然我不会轻易得手三郡而无寮军发难。”
所以和亲之事办不成?
“在寮国没有选出真正的国君前,和亲之事不过是说辞,且若真出此事,我去了寮国地界,定成为各方部族势力争抢拉扰的对象,岂不更乱?”
“所以我认为寮军不会同意,同时也无人敢做这样的主。”
小团子分析了一遍,的确有说服力。
宋九也就放下心来,只是京城里的那些世族门阀各怀心思,也不知会想出什么样的奇招来。
城里还算太平,有密探院的人在外头走动,小院里众人都能清楚外头的动静。
至于码头存放着的火药和武器,也有府卫和亲信兵轮流盯着,他们倒要看看背后之人到底是谁。
只是才过去两日,城中突然热闹起来。
大清早的,城门处的百姓奔走相告,原来是朝中的送亲队伍来了。
密探院的人得到消息后一脸的惊讶,匆匆赶来小院禀报。
这一下宋九也是怔住了。
她家小圆子还真的下了圣旨要将姐姐送去和亲?
小团子听到这个消息时,脸色微微一变,便起了身,她要出门亲自去看一眼。
宋九也没有拦,拉住她家夫君的袖口,也一路跟了上去。
哲哥儿要走,被祥姐儿和瑞姐儿拉住了。
三姐弟见他们一行人离开,立即在一起开了个小会,三姐弟最终商量好,绝不能让大姐姐嫁入寮国和亲,就算违抗二哥的圣旨,他们也不准。
哲哥儿更是一掌拍在桌案上,怒道:“二哥此事定有苦衷,来日回京再细问,眼下轮着我们保护大姐了。”
三个孩子点了头,各自去准备了。
宋九夫妻二人跟随大女儿来到街头,就见京都来的送亲队伍已经入了城,且运送来的嫁妆不少,里头不少奴仆和工匠,那架势还真有那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