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第八百一十二章 重提旧案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世子稳重点 >>世子稳重点最新章节列表 >> 第八百一十二章 重提旧案

第八百一十二章 重提旧案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25日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 历史 | 两宋元明 | 贼眉鼠眼 | 世子稳重点 
登基大典,何其庄穆。

然而就在这时,竟然有人破坏了仪式,喊出一句完全不属于仪式内容的话。

大庆殿内群臣哗然,纷纷望向说话的人。

说话的是御史台的侍御史,谏议大夫陆长珅。

陆长珅是嘉佑八年的进士,朝堂因为新旧党争,政策反复,陆长珅本是新党一员,仕途可谓坎坷多磨,意气风发时官职最高任吏部侍郎。

旧党复辟,司马光推翻新政的元祐年间,陆长珅作为新党官员被贬谪,最落魄时任洪州团练副使。

本来被贬成民兵队长已经够惨了,还是个副的。

后来新党东山再起,哲宗亲政后章惇拜相,宰相大笔一挥,把这位新党骨干成员从洪州捞回了汴京,任御史台侍御史,谏议大夫。

此刻陆长珅正义凛然站在殿中,群臣急忙后退,陆长珅方圆丈许杳无人烟,生怕与他扯上关系。

面对陆长珅的突然发难,龙椅上的赵佶皱起了眉。

今日一早他便觉得心神不宁,眼皮猛跳个不停,就连心跳的节奏也没来由地跳得厉害,仿佛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原本登基大典一切顺利,赵佶只待批完册封和大赦的奏疏后,仪式差不多就完成一大半了,接下来还有各种祭祀,各种参拜等等仪式,那都是走个过场,很快他就是大宋合理合法的皇帝了。

这个节骨眼上,有人竟然跳出来制造了混乱,赵佶心中那股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当着三千朝臣的面,赵佶只能忍住心中的暴怒和不安,努力镇定地问道:“何事不可赦?”

陆长珅上前一步,一脸无惧扬声道:“臣请端王殿下彻查昔日冲献太子夭折一案!”

称呼“端王殿下”,是因为登基仪式还没完成,严格意义上说,赵佶还不算是正式的大宋皇帝。

而“冲献太子”,是赵煦唯一的小皇子赵茂,年仅三个多月,后来被赵煦封谥号“冲献”,并追赠“太子”。

说到冲献太子,殿内群臣更是瞠目结舌,议论声四起。

冲献太子夭折于一年多前,很久远的事了,而且当时皇城司查缉过后,此案已经了结,当时的官家赵煦都认同了结果。

那么久远的事,今日却突然拿到新君的登基大典上来说,这显然很不对劲,大事即将发生。

殿内的朝臣大多是聪明人,聪明人思考事情基本都是举一反三的。

很快有人便意识到,陆长珅今日在登记大典上拿冲献太子夭折一案说事,显然不是临时起意,必然有他的目的和深意的。

所以,当初冲献太子夭折,莫非与赵佶有关?

如若坐实了,这可捅破了大天啊!

看着群臣窃窃议论,眼神古怪的样子,赵佶顿觉手脚冰凉,连自己的心跳都仿佛感觉不到了,额上的冷汗一滴滴地滑落腮边,脸色却渐渐苍白。

深呼吸几次,赵佶努力压下心头的恐惧和惶然,镇定地盯着陆长珅,缓缓道:“陆御史,今日是朕的登基大典,你在大典上说起此事,是不是不合适?”

“如若要彻查,你可单独上奏,大典之后朕可令刑部大理寺着手查缉,可你却破坏了大典仪式,触怒上天,此罪你可担当得起么?”

说到最后,赵佶愈发疾言厉色,身着皇帝冕服,头戴十二道垂旒帝冠,更增了几分帝王威严。

面对赵佶的责问,陆长珅却毫无惧色,冷冷道:“此事不查明,难以对天下人交代,端王殿下登基更是名不正,言不顺,故而臣在此时请命彻查!”

人群里的议论声愈发疯狂,陆长珅这语气,这态度,几乎已经摆明了将赵佶当成了嫌疑人。

朝班前列,赵孝骞都有些吃惊。

朝争的惯例,炮灰先出来挑事儿,然后比较大的人物出来,以正义之名冲锋陷阵,最后才是大佬出来拿出铁证,一言定生死。

流程是这样没错的,可这个陆长珅……明明是个炮灰,这炮灰却好像有点猛。

扭头望向左侧站立的章惇,赵孝骞凑在他耳边低声道:“这姓陆的家伙,你安排的?”

章惇捋须,嗯了一声。

赵孝骞敬佩地看着他,炮灰都这么猛了,后面的大佬岂不是要上天喽。

再看章惇,赵孝骞却发觉他有些神色不宁,关注力明显不在殿内的混乱上,眼神飘忽似乎有极重的心事。

赵孝骞心中一沉,这老货该不会在这种时候反水吧?

“章相公,怎么了?”赵孝骞问道。

章惇迟疑了一下,道:“曾布不见了。”

赵孝骞急忙四顾,发现枢密使曾布果然没在朝班中。

刚才太庙祭天时,曾布还在的,赵孝骞记得当时还与他点头招呼了一下,可现在君臣来到大庆殿,曾布却消失了。

如此重要的场合,曾布若无紧急事,绝不可能缺席。

所以,这就意味着出了变故!

赵孝骞的眼神立马阴沉下来,环视四周后,沉声道:“难道他听到了什么风声?”

章惇沉声道:“曾布虽也是新党,但他与老夫素来不合,尤其是立新君这件事上,曾布铁了心支持端王赵佶,老夫与他争吵已不止一次,今日他在登基大典上突然消失,显然很不对劲。”

顿了顿,章惇突然道:“你麾下的燕云大军已快到汴京了,汴京已有风闻,不过大军有枢密院和兵部的调兵公文,沿途的官府和驻军倒是没有阻拦,但此事怕是瞒不住曾布。”

“作为枢密使,他有没有调兵,自己最清楚,刚才他恐怕已听到了风声,去枢密院查实燕云兵马调动的情况了。”

赵孝骞嗯了一声,道:“曾布是个变数,必须控制他,否则事恐生变。”

此时大家都在大庆殿内,而且赵孝骞所站的位置比较靠前,没法悄悄离开。

现在殿内的注意力已不在什么大典仪式上,群臣都在议论纷纷,赵佶更是双目充血瞪着陆长珅,所有人的注意力也被这二人吸引。

赵孝骞眨了眨眼,悄悄地退后了几步,又横移了几步,慢慢地移到宗亲朝班里,靠近了赵颢。

赵颢见赵孝骞不着痕迹地移过来,便知肯定出了变故,他肥胖的身子也悄悄地朝赵孝骞靠近。

大宋皇帝的登基大典上,出现了父子双向奔赴的感人一幕。

父子俩终于靠在一起,赵孝骞凑在他耳边轻声嘀咕了几句,赵颢脸色数变,然后点了点头。

然后,赵颢的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苍白起来,额头上甚至渗出了滴滴汗珠,他一手捂住肚子,趁着殿内群臣议论,赵颢身形踉跄地朝殿门走去。

殿门外有不少值日的监察御史,专门盯着群臣,负责记录他们不合规矩的言行,用来填充自己的参劾对象和素材。

赵颢踉跄走到一名御史前,弓着身子露出极度痛苦的模样,指手画脚说了几句话,御史猛地往后退了两步,下意识捂住鼻子,指了指殿外,赵颢道谢后匆匆离开了大庆殿。

一系列的动作娴熟且行云流水,赵孝骞看得目瞪口呆。

现在他终于明白“人不要脸则无敌”这句话的真谛了,这说来就来的演技,和这说走就走的灵魂……

活该自己是儿子,人家是亲爹,就这道行,自己确实还得学。

赵颢悄悄跑了,赵孝骞知道他现在肯定安排人手,抓捕曾布去了。

大庆殿内,争斗已到了白热化。

今日是赵佶的登基大典,可陆长珅当着三千朝臣的面说出小皇子夭折一案,赵佶若是遮掩过去,显然是没法交代的,因为陆长珅的语气分明已将他认作了凶手。

皇帝以前杀过人,而且杀的是先帝唯一可以继承皇位的小皇子,这可不是小事,现在不给个交代,今日的登基大典根本不可能继续下去了。

赵孝骞冷眼看着殿内端坐着的赵佶,距离比较近,赵孝骞甚至能看到赵佶的身躯在微微发颤,那不是兴奋,而是恐惧。

今日的事处理不慎,赵佶将从云端坠入地狱,没有第三种结果。

端坐在一侧的向太后表情有点复杂。

从陆长珅喊出第一声开始,向太后便知道,赵颢父子开始发动了。

殿内群臣的气氛已经被调动起来,大家望向赵佶的眼神已经充满了怀疑。

登基大典上提起这件事,若是陆长珅手里没有一定的证据捶死赵佶,他的下场一定很凄惨。

所以陆长珅这是背水一战,举凡背水一战的人,一定是有底牌的。

向太后的心情愈发不安,她不知道今日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在如此恐怖的巨大风浪面前,太后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随时有可能被大浪湮没。

她坐在殿内面朝群臣的位置,对群臣的表情看得更清楚。

当她看到不少新党官员对陆长珅的登场毫无意外之色,表情和眼神更是充满了淡漠和坚定,向太后就知道,赵颢父子筹谋的宫变,不止在军事上,也在朝堂中。

这是一场处心积虑的阴谋,有心算无心。

向太后的表情很复杂,不知为何,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地望向朝班中的赵颢。

直到她看到赵颢一手捂着肚子,夹腚蹒跚踉跄地走向殿门,比划了几句后,继续夹腚冲出了殿门外。

向太后的眼神终于有了变化,如此重要的场合,能令赵颢不顾礼仪单独离开,一定是出了变故。

所以,今日的胜负是否出现了新的变化?

而赵颢离开时那夹腚蹒跚的身姿,更令向太后黯然无语。

想到自己的余生不得不委身这么一个丑陋又无礼的胖子,向太后不由悲从中来。

她还为他撅起来过!


上一章  |  世子稳重点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