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第六百七十一章 见好就收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寒门国舅 >>寒门国舅最新章节列表 >> 第六百七十一章 见好就收

第六百七十一章 见好就收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3日  作者:天子  分类: 历史 | 两宋元明 | 天子 | 寒门国舅 
“杀啊!”

大明官兵可说是一路呐喊,也不知是否真有与敌人近身搏杀的勇气,但在从众心理下,大喊几声,把嗓子喊哑了好像也就没那么怕了。

更多的人则是被口号刺激得热血上头,不管不顾闷头就朝前冲,心中只有念头,那就是追上鞑靼人赚军功。

鞑靼骑兵虽然行动速度更快,但他们这次收割这个小部族,却驮着很重的财货前来,说白了他们一路抢、一路收割财富,沿途要生火造饭,就得准备锅碗瓢盆和柴禾等东西,这是一种“生活式战争模式”,说白了他们来大明边境不过是劫掠些过冬物资,并没有打算长驱直入,奔袭大同和宣府镇城。

他们只是惊扰一下大明的边关,有便宜就占,遇到硬茬就逃,尽量不增加自己的消耗。

这导致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是骑着战马而来,而是负重更沉的驮马,如此一来马背上就可以带着他们的全部家当,这当口要是丢了他们会觉得很难受。

本来漠北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妻儿老小正在等他们在外抢劫的胜利果实过日子,结果他这边却把劫掠来的锅碗和粮食给丢了?

一口大铁锅,在草原上足以换回好几头牲口,谁让草原上物产贫瘠,且在冶铁和手工业方面非常落后,而大明又不开边市给他们贸易,让他们现在只能靠祖上传下来的家当过日子呢?

好铁还得用来打造兵器,守护部族,这会儿铁锅就是他们的命,打死也不能丢下。

马背上的东西一多,再加上慌不择路,跑得就比较慢了,竟然被身后的大明先头骑兵部队,步步紧逼,一步步将他们的阵型冲散。

至于后面的板车和驴、骡子等牲畜组成的队伍,也是紧追不舍,就算只靠两条腿跑路,此时也不想落于人后,毕竟就算大明京营士兵也知道,上阵杀敌这回事,一辈子可能就只有这一回,不好好把握赚取军功,可就要抱憾终身了。

更为重要的是,回去后还能跟那些没跟着一起来西北的同袍吹牛逼。

想当年,我在塞外追击鞑靼人,两条腿追着四条腿的跑,金戈铁马,纵横疆场……

鞑靼士兵那边,抱着我抢不到但我也不能折本的心思。

大明官兵则抱着别人追我也追,回去后能吹牛逼的心思,展开了这场奇怪的追逐战。

追逐归追逐,大明这边毕竟以步兵为主,很多牲口都是临时从运送布料的车队卸下来的,根本就不能作为军事用途。

才没过多久,就有不少人因为累得不行,或者是压根儿就不想去玩命,转而进入牧民营地内。

虽然里面倒地的鞑靼人首级都被砍下来且被挂到腰间,不过总算还有受伤被俘的鞑子需要“看守”,防止鞑靼俘虏反击,然后就出现营地内拢共就十八个俘虏,却有四五百号人看守的诡异情况。

李孜省和覃昌也是第一时间赶到了营地。

对一名士兵来说,军功最重要,如今有了首级的就可以笑对风云,坐享其成,而没得到的则想通过追击鞑靼人得到其首级,光宗耀祖。

可对于主要指挥官李孜省和覃昌来说,只要营地内有人头,有俘虏,那自己就算是彻底完成任务。

“大人!”

偏关镇这边的百户朱玉老远见到有护卫护送一行入营,就知道李孜省来了,他屁滚尿流一般跑到李孜省面前,亲自牵住马缰,扶李孜省下马。

李孜省下马后,或许是因为之前颠簸得太厉害,一时间竟然站不稳,双腿忍不住外撇,有种硌着的感觉。

他一边舒展身体,希望及早回复正常,一边问道:“杀了多少鞑子?”

覃昌跟着下马,他那边就没人搀扶,还得自己一点点顺着下马,情绪瞬间就变得糟糕下来。

不过他有一点好,身体残缺也就是硌无可硌,走路姿势还算正常,近前后用阴阳怪气的腔调道:“李尚书,咱是不是先关心一下将士们的安危?还有前方战局的发展?哪有你这般直接问杀敌多少的?”

李孜省不以为意地笑了笑,道:“覃公公,杀敌多寡直接关系着军功大小,你难得不想赚军功?”

“我跟你不一样……”

覃昌的臭脸色,本就是故意摆给朱玉看的。

你们这些势利小人,当初刚遇到我们时,对于李孜省的颐指气使颇有怨言,甚至不愿意听从调令,但现在再看看你这谄媚的嘴脸,真想一个大嘴巴糊上去。

为啥一上来不先喊“公公”,而要招呼“大人”?

不知道理论上我地位可比李孜省高多了?

朱玉道:“大人,公公,可喜可贺,此番斩首二十二,另俘虏十八人。”

覃昌一听立即瞪大眼,惊讶地问道:“竟歼敌四十?他们一共才来了几号人,有这么多吗?不会是把营地内那些被鞑子箭雨射杀的边疆牧民也算在里面了吧?”

这数字,明显超出了覃昌的想象。

毕竟大明跟鞑靼人交战次数那么多,到明朝中叶后,一场战事下来一次性能斩首七八级,都能名留青史。

若是杀敌在十人以上,都可以奏大捷了。

能一次杀敌过百的,也就王越在成化时期发起的几场声势浩大的战事才能有此收获。

“没有。”

朱玉赶紧解释,“之前确实有士兵想把死去的牧民首级也算在内,但后来发现后被及时制止了!

“这次鞑子进营地后,被火铳打下马的不少,那十八个俘虏伤势也都不轻,未必能熬得过今晚。”

李孜省不由瞪了覃昌一眼,好似在责怪。

你看看你,现在咱好不容易得了军功,你竟还在这里质疑?

有啥好疑惑的?

他们说多少并不是空口无凭,到时把首级和俘虏带回去,让监察御史一验,不就什么都清楚了?

至于是鞑子还是牧民的脑袋……

嘿,只要是个异族男子的脑袋就行,他们发型特殊,很容易蒙混过关。你要记住,我们来此的目的不是计较细枝末叶,而是老老实实赚取军功。

李孜省关切地问道:“鞑子可是悉数遁走?没留下殿后的?咱能追上吗?”

朱玉道:“弟兄们正在穷追猛打,不过看架势,鞑子跑得太快了,很难追上……他们的中军本已驰援到半路,但看我们伏兵冲杀出来,自知不敌,皆转身逃遁,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咱应该还能再获取些许军功。”

“别了!”

覃昌赶忙劝解,“咱见好就收,鸣金收兵吧。”

李孜省有些不高兴,质问道:“这怎么能行?此战乃新皇登基后,第一次与鞑子正面交锋,必定要表现出大明军队无敌的威势,让鞑靼人以后轻易不敢再来犯境!能追就追,实在追不动了,再回转吧。”

覃昌苦口婆心劝解:“李大人,咱可不能刀口上跳舞啊……要是后续遭遇鞑子主力,他们稍一整顿队形,突然掩杀过来,或许咱没几个人能活着回关口。”

李孜省突然想到什么般,连连点头:“对对对,覃公公此话倒是提醒我了……张国丈手书中曾提到,遇事不能太过急于求成,鞑靼人来势汹汹,未必只有眼前这几百号人,后续说不定有鞑子数千乃至上万兵马。”

鞑靼出兵进犯大明边境,一举毁坏九边边防重镇偏头关,就算大明边军在这场战事中损失微乎其微,但也足以说明,鞑靼兵马数量绝对不止眼前这几百人,后边肯定有鞑子主力。

当然数量不会太过夸张。

要是真有个数万乃至十万大军,既然历史上已成功把偏头关关口给毁坏,那何不索性攻进关内,肆虐大同、宣府等地,乃至威逼京畿,或许此次战事就会成为弘治初年的一场惨案,史书上的“弘治中兴”将带着耻辱开局。

朱玉好奇地问道:“真就……不追了?”

李孜省不答反问:“难道按照以往的惯例,应该追击到底吗?”

“道理是这样,但其实……”

朱玉就差没好意思说,也就是你们这群京师来的大佬,在明知鞑靼军队未伤筋动骨的情况下,还会派兵去追。

换作我们……

这会儿早就把鞑虏的首级落袋为安,没人愿意继续作战了。

毕竟这次并不是大明一场重大的军事行动,能有这样的斩获,可说是边关将士做梦都能笑醒。

李孜省道:“收拾战场,把人马撤往偏关一线,明晚我们就在偏关内驻扎。”

“有点儿远……”

朱玉提醒道。

“远也得去啊。”

李孜省道,“经此一役,鞑靼人闻听我们取胜,必定不敢再来犯!本官在西北的差事,除了震慑鞑靼宵小外,还得把陛下的恩德广布到西北前沿各处,不是本官怯战,乃是因为本官……心系皇恩。”

朱玉听到这里,有点儿目瞪口呆的意思。

战场上有的地方大火还没扑灭呢,你就跟我说这种大道理?

关键是,我也听不懂啊。

这是我一个百户应该了解并学习的精神吗?

覃昌催促道:“等什么?把你的人叫回来!再让各路人马往回退!咱家说的话不好使,难道这位李大人的话你们也要当成耳旁风吗?”


上一章  |  寒门国舅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