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中兴四年,早春二月,河水刚刚解冻,萧夏便率三万大军以及数十名官员乘坐上千艘战船离开洛阳,走永济渠浩浩荡荡向辽西而去。
由于已将半岛纳入疆域,所以以辽河为界,东北地区分为辽东和辽西,这次萧夏不仅是去巡视辽东新四郡,还要御驾亲征,消灭辽西三虎,契丹、奚族和霫族。
这里奚族和霫族都好办,关键是契丹,自己刚登基那一年,契丹居然还出兵入侵柳城郡,掳走了数千汉民,虽然后来把汉民都释放了,也派人来请罪。
但萧夏已经决定灭了契丹,不管契丹有没有请罪,契丹就是一条盘踞在东北的毒蛇,一旦其壮大,必然会成为中原大患。
还有靺鞨部,其中的黑水靺鞨就是后来的女真,还有室韦部,其中蒙兀部出了个铁木真,几乎占领了整个亚洲,萧夏已经制定计划,必须在五年内全部清理干净。
萧夏刚登基那年便打算反击契丹,不过听说契丹还有零星瘟疫发生,便暂时忍耐住了,现在瘟疫已经停止,便是他出兵之时。
不过萧夏还是很小心,这次出征带了大量的药材、石灰和酒精。
大业九年的那场瘟疫不仅给高句丽带来灭顶之灾,也给东北各部落都带来了沉重打击,契丹、奚族和霫族也损失近一半的人口。
目前的契丹还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还远远没到耶律部的时代,现在是大贺部掌权,形成了大贺氏联盟,要一百年后,契丹才进入遥辇氏部落联盟,又过一百七八十年,迭剌部的耶律家族才开始兴起。
但有了萧夏这个熟知历史的大隋君王存在,那就是契丹的不幸了,它们就像一条还远没有长大的小蛇,已经没有机会成年了。
从永济渠一路北上,从海口镇驶入渤海,浩浩荡荡的船队向辽水驶去。
这天上午,船队进入辽水,西面是一座新建的县城,叫辽口县,这里属于辽西半岛了,三万匠户便安置在这里,进行粗步冶铁。
此时,罗士信也在这里等候天子到来。
船队缓缓靠岸,萧夏走下大船,罗士信连忙上前,率领数十名将领单膝跪下行礼,“微臣罗士信率部参见吾皇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将军免礼平身,各位将军请起!”
萧夏带着随同大臣和随军将领来到大营,这次随同他一起前来的主要大臣是枢密使张亮以及兵部尚书李靖,李靖刚刚返回洛阳,又跟谁萧夏来辽东,不过这次李靖是以文官的身份跟随前来,还有新任辽西安抚使杨恭仁,杨恭仁目前出任枢密副使,战后处置契丹、奚族和霫族都是他的事情。
另外还有第一任辽西郡刺史高盛道,高盛道是高颎的长子。
大帐内,萧夏简单听取了罗士信关于倭国的情况汇报,目前费青奴还在九州岛,出任九州府都督,裴世清出任长史,但水军已经回来了,目前由水军大将来弘统领。
“启禀陛下,倭国已经没有朝廷了,各个令制国纷纷自称国王,准备派使者来朝觐,希望获得大隋册封。”
萧夏点点头,分裂倭国只是他的第一步,一旦彻底吞并九州后,就会继续向东吞并倭国,用五年时间占领,最终整个倭国都会成为大隋领土,他的计划罗士信和费青奴都知道。
“石见银山有多少矿工了?”
“目前有四万人了,最终还招募到十几万人,还有上千汉人工匠负责冶炼。”
“倭国劳工容易招募吗?”萧夏笑问道。
流求岛那边对倭国劳工评价不错,能吃苦耐劳,听话,服从性强,像驴子一样,每天能吃饱饭,能挣二十文钱,干三年能挣两万钱,若死了还能赔一万钱,让他们欢欣鼓舞,他们在家乡每天只能挣几文钱,还要挨饿,死了跟狗一样烂在路边没人理睬。
“回禀陛下,非常容易,日本国人口多,土地少,百姓普遍很贫苦,都千方百计托人想来银矿干活。”
萧夏欣然道:“今年要开发吕公岛,需要十万日本劳工,这个任务交给费青奴,不要在九州招募,在倭国招募。”
吕公岛就是后来的吕宋岛,三国吕蒙曾经去过,所以叫吕公岛,目前只有少量土人居住,萧夏准备在吕宋岛种甘蔗、烟草和可可,做成卷烟卖到西方去,一定会成为赚钱利器,而且西方也得不到种子,种子都在吕宋岛上。
罗士信躬身道:“卑职记住了!”
萧夏拍拍手道:“现在说正事,这次朕要灭契丹、奚族和霫族,原则和当年的吐谷浑一样,贵族男子全部杀死,无论老幼,百姓迁往河北道和河南道安置。”
“陛下,把百姓迁走,土地怎么办?”辽西安抚使杨恭仁问道。
萧夏想了想道:“把它们作为隋军的军牧场,朕估计会缴获几百万只羊,依旧在原地放养,招募汉人去放牧。”
杨恭仁依旧担心道:“微臣担心北方的室韦会趁机吞并这些土地。”
“他们来吞并朕还求之不得!”
萧夏淡淡道:“这样我们下一步攻打室韦就出师有名了!”
萧夏并没有立刻去攻打契丹,他一方面派出斥候去探查情报,另一方面让士兵好好休息。
他来到辽口县,这里后世又矗立了一座新的城市,叫做营口,不过这里是大隋重要的钢铁城,三万匠户在这里冶铁,每个工人每月能挣五贯钱,足以养活一家老小。
另外还能享受边疆福利,有官府给的一亩宅地,并修建了房子,每家还有五亩菜地,孩童可以免费读书,基本上就是男人去工场炼铁,女人在家种菜养鸡。
如果生了孩子,还能领到每月一贯钱的孩童补助,一直能拿到十岁,生得多拿得多。
萧夏来到城外一户人家,他发现一个老者在种菜,菜地居然有十亩。
“官爷有所不知道,我有两个儿子!”
老者指着两片宅地笑道:“兄弟二人挨在一起,所以菜地也并在一起,他们去铁场做事,土地都交给我了。”
“原来如此,老丈原籍是哪里人?”
“回禀官爷,我是渤海郡阳信县人,不是发洪水淹了吗?现在就迁来辽西了,儿子去炼铁,儿媳养鸡养猪,孙子读书去,我和老伴负责种菜。”
“十亩地的菜,一家人吃不了吧!”萧夏笑问道。
“肯定吃不了,但家家都有菜地,菜不值钱,只能拿来喂鸡喂猪,我还专门种了三亩地的猪菜。”
萧夏笑道:“明年会有几种新的农作物开始推广,你可以种五亩玉米,亩产两三千斤,人吃可以,喂猪也很好,房前屋后还可以种南瓜,煮熟了又香又甜。”
不知不觉,周围来了数十人,都是妇女和老人,七嘴八舌,提出了各种让他们担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