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晓得老方听见让卫东这句大放厥词,会不会又气得捂胸口。
当然,以这位特立独行的脾气,没准儿也会偷笑翘腿,觉得自己选的人真不错嗷。
其实让卫东在这个环节,练过。
从当年他第一次去见商州老领导,就表现得落落大方,后来江州、沪海、平京见过那么多大佬,都应对得还可以。
这里面有个小窍门其实是他当年陪着老施练出来的技巧。
毕竟对一个断手老保安来说,老局长、退休市领导已经是天大的社会差距了。
可老施对让卫东又有特殊的意义。
所以退休后差不多陪了快十年,天天朝夕相处。
时不时刷点小视频上人生感悟、相处技巧来调整自己的应对,是不是真有效再调整再修正。
首先就是承认对方是大聪明,真牛逼,智商能力都碾压自己的高手。
别把对方当傻逼哄。
所以跟这种人相处,一定得是放松的尊重,机关单位里那种随处可见的阿谀奉承很容易让对方心里就轻视了。
这种态度拿捏好了,才是沈翠月的那句四字真言,巧言附和。
就对方真正关心在乎什么,在那上面下功夫,远比殷勤服侍、显摆吹嘘强得多。
譬如老领导关心的是商州要在稳定架构下润雨细无声的改革推进,商业应该是造福于民、让利于民,多关注民生;
沪海要的是发展对外贸易、电子产业,更宏大些,民生事务根本轮不到他这么个外来户;
江州在乎老企业改制,扭亏为盈;
经委则更宏观的房改、金融;
老方对地方上拿血汗钱来投机炒热深恶痛绝,更看重对外交流;
这门功夫让卫东跟练拳似的练了十多年,他真是每天都在本能的下意识调整怎么跟老施交流,都成了习惯了,甚至重新回到这个时代他都没在意想起。
其实从商州开始就受益良多。
好比跟这些港商大佬,从一开始让卫东听说秦志明跟池世明,都爱用锄大地的方式接触交流,内心就哈哈哈,聪明人到处都是啊。
道理跟他都相通,有钱是牛逼,但也是人也要玩,当牌友接近是最好用的方式。
这跟后来机关单位流行打掼蛋啥的都一样。
但关系好归好,能不能转换成实际效益就看真功夫了。
毕竟到这份儿上,对这些人来说赚钱已经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起码不会轻易的赌身家冒险。
让卫东还是他那招以诚相待:
“两年了,我没坑过大家吧,当初我建议的是各位开厂,但你们更喜欢做房地产,没问题,但做地产就要有放开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看收益的心态,开厂是最立竿见影的,小烨的厂接下来两三年内应该可以做到十亿产值,这就是个缩影,内地各省各地都开厂开工,最后能产生的超级巨量产品肯定得朝着外面卖,甚至首选是朝外卖赚美刀,您各位觉得这出口贸易会从什么地方走?”
这会儿的出口只有海运,东西北亚的边贸还没起来,铁路运输就更别提了,只有出海。
让卫东熟悉的沪海港占了全国大概四成出口量。
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进出口贸易都得从HK走,就为了利用HK的自由港地位。
四十年后的所有内地人都亲眼见证了HK由盛及衰。
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生人对这种变化特别感触,就是八十年代对HK的滤镜太美好了。
所以几乎这个年代的人都能很清晰的感知,HK是仗着内地进出的唯一通道才富起来,是十亿内地人看外界的几乎唯一窗口,自己非要傲慢的居高临下关上,那就活该了。
让卫东就是这种典型心态,具体细节他说不清楚,但能明白HK是因为内地太落后而富,等到内地太强大,这地方还妄想做个气门芯继续把持进出路口,可不就得崩。
摁不住的、
其实港商大佬们都盯着呢:“这码头也不怎么样吧,五万吨级是不小,但两个泊位,吞吐量能做多大?”
“能有多少集装箱,大陆现在集装箱数量很少,我这次去沪海就顺便看了看,出口量只有4用集装箱,落后得很……你这国集哈哈哈,也没多少货柜……”
“东仔,你要知道,HK现在是全球第二大贸易港,你这海口是不是夸太大了,两百万个集装箱吞吐量,你那个巴掌大的港口想做到?做梦吧!”
“HK作为全球自由港的贸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深水良港是可遇不可求的,还要有HK这样的国际商业地位,怎么可能复制!”
断手保安受过的羞辱还少吗。
再说这跟断手残疾人受到的羞辱比,啥也不是。
让卫东根本不上火,笑眯眯的听,这都是行家传递信息,比自己去找轻松多了。
起码能帮助他飞快的建立起很多数据概念。
哦哦哦,要做到全球顶尖,得有两百万个集装箱这个级别。
而且也再次明晰,码头也分很多种。
煤炭矿石这种算散货码头;
被工业区那个他调侃过的那个油料码头也是专用的;
工业码头主要针对水泥、钢材、建材;
还有针对杂货的公众物流码头;
以及他自己才刚刚涉足的内河驳船码头。
然后最牛逼最庞大,最体现经济命脉地位的货柜码头,五六万吨级的泊位有多少个,年吞吐量多少,货柜停留转运时间,这些都是有硬指标的存在。
让卫东差点拿出自己的纸笔本来记录。
这时小蝶终于甩开了卓玛的手,歪歪扭扭的走到父亲身边扒拉,让卫东连忙低头伸手抱在怀里,给着急歉意的卓玛摇摇头没事儿,赶紧去吃点美食。
老子对上老方、沪海、经委的那些位都敢带娃,对港商在乎什么。
还是打扮得漂亮,洋娃娃似的孩子,让七八位老港商都稍微停顿下。
让卫东抱起来坐到腿上,挟了菜里的一朵花吸引了孩子注意力,自己才说:“您几位说得都有道理,但HK的码头发展了多少年,内地码头才几年,相信我,只要内地决定在某个环节发力,倾全国之力就一定能把这个环节做大做强,只要不是某些特别高科技需要沉淀的东西,一定能做到,因为内地就像个新生的孩子,在突飞猛进的长大。”
在各位若有所思看着孩子时,让卫东摆下筷子比划:“从东北到琼海,沿着这么长的海岸线,不可能找不到更好的深水港,然后再发展交通枢纽连接就是了,只是衡量值不值而已。”
丢了筷子再开口:“有句话也许难听,但很真实,HK的繁荣富强是因为卡在了内地对外交流的关键点上,之前只能走HK是因为内地经济贫瘠,必须严格管控,防备让国外冲垮了经济、金融、工业制造,但各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想想,就按照这两年你们看到的改变速度,这种贫瘠一定会飞快改变,强了不怕外界了,可不就能自信的放开来到处进出,HK就没那么必须了,这是个必然趋势。”
对吧,这是四十年后网友键政的基本话题。
甚至都算不上预测,就是个总结。
让卫东能拿出来对各位说,是因为各位都有几十亿上百亿身家,算是有这个资格听听。
未来“证实”了,自然对让卫东卧槽。
哪怕现在,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因为这是个非常严谨的逻辑结论,抛开偏见和傲慢,就得承认最理想化的发展趋势最后的确是这个结果。
富一代可以是坏逼,但一定不是傻逼。
说白点,HK这会儿就是因为内地穷,才可以拿捏,可以高高在上的收割过路费,可以富得流油。
等内地强了,对外渠道多了,就根本不用在乎这里。
这个道理很简单。
但之前绝对没人敢想。
谁敢想象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会整体发展到超过HK?
连局部的京沪粤这些城市超越都不敢想。
起码到让卫东上一世的最后,HK依旧是全球前列的强者。
但跟整个国家体量比,确实微不足道。
丰盛餐桌边安静了下。
相比许桡那类能人,让卫东才是个就事论事的生意人,老方一直在HK负责招商工作,他再三教九流都能结交,也摘不掉身上的官员身份。
民营企业家,才更有和同行交流的平等定位。
有位终于开口:“你这么看好内地,那为什么还要移居HK?”
让卫东马上笑骂:“我特么的是看好在内地做生意,可不是在内地当有钱人,要被收拾的,您各位现在都有到内地交流的经验了,是不是有很清楚的感受,只要不违法,还很尊重港商吧,什么都可以谈,起码不至于嗯嗯,明白吧,侯叔,你那两个马仔在江州,特么的泡妞就泡妞,还三天两头换,拿钱包养,我必须马上叫他们滚蛋,他们最多只是被遣送回港,你换人就行,我特么要承担责任,甚至可能关掉我的生意,明白这个区别了吗?所以我必须来啊!”
这才是反向招商啊。
以身做局的证明港商这会儿在内地投资是真的很保险。
保险到让卫东都不得不来舔着脸求个HK身份。
港商们顿时哈哈大笑的开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