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俣都说出来了,咱们兄弟十四个,死了十一个,就剩咱们哥仨,咱们三个得相亲相爱相互扶持的话,赵佶想要参加科举,赵俣能不同意吗?
再说,新的皇子、宗室管理法是赵俣推行的,他总不能打自己的脸,不让赵佶参加科举吧?
所以,对于赵佶想要参加科举,赵俣很痛快就答应了。
不过等赵佶走了之后,赵俣不禁皱起眉头来。赵俣答应的痛快,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俣对赵佶就没有防备。
赵佶都已经是亲王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还想去考科举,他到底想干什么?
‘刷声望,伺机夺取我的皇位?’
除了这个理由,赵俣能想到的也就剩赵佶希望得到自己重用了。
然而,不论是哪一种,赵俣都肯定不能让赵佶得逞。
先说前者。
因为赵佶是历史上的宋徽宗,赵俣对他,永远都不会真正放心,不论他做什么,哪怕他救了赵俣的命,尤其是在赵俣的儿子还小的情况下。
一头雄狮打败一个狮王,占领了狮王的狮群,干得第一件事就是咬死狮王的所有幼崽。
赵俣穿越前,可是经常看动物世界。
还有就是,赵俣肯定不能让赵佶把自己好不容易才改变的历史再掰回靖康之耻。
要知道,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赵佶和赵桓现在可都还活着,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
所以赵俣对赵佶肯定得严防死守。
至于后者?
哪怕赵佶真心渴望得到赵俣的重用,他的这份心思亦不可轻易成全。
赵俣深知,权力之树一旦种下,其根系便会悄无声息地蔓延,直至触及皇权的根基。
关键,赵佶若以此为跳板,图谋更大的权势,或成尾大不掉之势。
更关键的是,万一赵俣出事了,赵佶是有跟赵俣的儿子争夺皇位的可能性的。
所以赵俣肯定不会放心赵佶。
这可能就是皇帝的思维吧。
对谁都不放心。
注定了是孤家寡人。
张纯听说,赵佶也想参加科举后,给赵俣献了一个釜底抽薪之计。
几天后,有多名谏官听说,赵佶要参加这届的科举,他们纷纷给赵俣进言,说皇子、宗室参加科举,有与天下文人争利的嫌疑,又说皇子、宗室想要入仕,已有特殊通道,又何必去抢苦读举子的机会?
赵俣“迫于无奈”,只能下旨:凡是皇子、宗室参加科举,需要“除爵”,以普通士子的身份前去参加考试。
这也合情合理,毕竟,皇子、宗室有其特殊的入仕途径,凭借其自身的贵族身份即可预政、任官。
也就是,新的皇子、宗室管理法规定,皇子、宗室等作为皇室成员,会通过恩封、考封(即读太学、武学)等方式获得爵位,并以此进入仕途,担任重要官职。而且,他们从小会接受严格的皇家教育,其培养方向和目标与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其实真的完全没必要参加科举。
可偏偏就有人喜欢没事找事,赵俣又能有什么办法?也只能是见招拆招了。
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赵佶只能从继续当亲王和参加科举中二选一了。
老实说,对于赵佶会怎么选,赵俣也很好奇,‘不知道赵佶会不会就此打退堂鼓,然后一蹶不振,当一个安分守己的亲王?’
赵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也成了东京汴梁城内外热议的话题。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不用说王爵,随便一个爵位,都意味着权势、地位与无尽的荣华富贵。
而科举之路则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很多人都想不通,赵佶都已经是亲王了,为什么还要去参加科举?他有病吗?
当然,也有人理解赵佶,觉得赵佶是一位有梦想甚至是有作为的亲王,进而支持赵佶放弃王爵参加科举。
甚至有人还拿此事放赌。据说,赌赵佶放弃王爵的赔率竟然高达一赔十九。
李彦、杨戬、宇文虚中都向赵俣汇报过,说赵桓特意从太学回家,劝赵佶千万不要冲动,可不能放弃王爵啊。
杨戬还绘声绘色地给赵俣描述,当时赵桓哭得就跟个泪人似的,被赵佶大骂没出息,说我没你这样的儿子。
赵桓如此阻止赵佶放弃王爵,可以理解。
毕竟,只要赵佶不放弃王爵,等赵佶嘎了,赵桓妥妥的就能得到一个嗣王的爵位,就算传到赵桓的儿子时,他家都还能有个郡王。
而一旦赵佶放弃王爵,赵桓和他的子孙后代,可能就全都得自力更生了。
这就好比,家里本来有一座金山等着赵桓去继承,突然当家的赵佶要把金山给捐了自己跑去学手艺摆摊,赵桓自然要急得跳脚。
总之,人们纷纷猜测,赵佶是否会为了心中的科举梦想,毅然放弃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爵?
赵佶并没有让赵俣和世人等太久。
在解试的报名截止前,也不知是出于对他自己才华的自信,还是他压抑了多年的野心作祟,亦或只是他不想被世人看扁。
最后,在赵桓涕泪交加、苦口婆心的劝阻声中,赵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王爵,踏上了科举之路,选择以一名普通士子的身份,去放手一搏。
赵佶的决定,如同石破天惊,瞬间在东京汴梁城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
称赞赵佶的人有之;
骂赵佶冲动甚至是骂赵佶蠢的人也有之;
不过更多的人则是准备看这场好戏。
赵俣在得知了赵佶的选择之后,也是暗暗称奇。他既惊讶于赵佶竟然真有如此魄力,敢于舍弃本该属于他的荣华富贵,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科举功名;又隐隐感到一丝不安,担忧,赵佶这次要是真的借破釜沉舟之势崛起了,将来没准会搞事。
事已至此,赵俣肯定不能再阻止赵佶参加科举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俣什么都不做,让赵佶脱离自己的控制。
赵俣当即就分别叫来李彦、杨戬和宇文虚中,让他们再各派一批密探潜伏到赵佶身边,自己要知道赵佶的一举一动。
赵佶先是在洪武十一年秋参加了解试。
这关是由各州府或转运司主持,考诗赋、经义与策论,合格者获解额,方能赴京。
如江南东路的举子,需在江宁府通过解试,再由地方官签发“公据”,证明身家清白(非僧道、非胥吏、无过犯),方可启程。
开封府属于京畿路,如果举子有开封府的户籍,那么通常是在开封府参加解试,解试的地点就在开封府的贡院等指定考场。
若举子是太学生,那么则参加太学的解试,地点就在太学。
对于没有开封府户籍的举子,按照规定原则上要在原籍参加解试,但由于开封府解额相对较宽,录取机会相对更多,所以很多外地举子想办法到京城寄应取解。
不过,朝廷对此也有一定限制,比如宋仁宗时期规定,举人有开封府户籍七年以上不居他处者,才可以在开封府参加解试。
此外,无户籍但未占用别州名额的举子,经核实后,由命官作保,也可以在开封府应试。
这些外地来的举子,同样是在开封府的相关考场参加解试。
赵佶算是有开封府户籍的举子,自然是在开封府的贡院参加的解试。
让人没想到的是,赵佶还挺有本事,竟然被他考了个解试第一。
洪武十一年末,一众获得解额的举子到了东京汴梁城后,先到礼部报到,提交公据、家状(籍贯、三代信息),由官员核对身份,防止冒名顶替。
洪武十二年正月,省试正式开考,考场设在贡院。
考生按编号进入号舍,每舍仅容一人,自备笔墨饮食,昼夜不息。
五场考试依次为:首场考经义(《诗》《书》《周礼》等儒家经典解读);二场考诗赋(律诗、骈赋各一篇);三场考策论(针对时政提出见解);后两场是赵俣一朝加的,四场考新学(王安石新学,也就是《荆公新学》);五场考经济学(叶诗韵出的题)。
省试的结果十分出人意料。
不仅赵佶这个备受关注的考生考中了进士,赵俣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赵俣的五子赵楷(王懿肃给赵俣生的第一个儿子)、十四子赵樘以及太子赵寿竟然也考中了进士!
这个结果,赵俣真是始料未及。
要知道,这科是有特奏名与童子科的。
特奏名是赵宋王朝科举中特有的现象,是皇帝或朝廷赐予多次参加科举但未被录取者的一种特殊恩例。
最初,获得特奏名者不必经殿试即可授出身,后来则需参加殿试,且考试内容比正奏名简单。特奏名录取人数较多,但授官很低,大部分人只能获得低级虚衔,难以获得实职和升迁机会。
童子科则是科举考试中专门为少年应试者设立的科目,主要选拔天资聪慧的神童。
朝廷规定十五岁以下能通经及作诗赋者均可应试。先由州府申报朝廷,国子监检验完毕,送中书复试,合格者再由皇帝亲试。
考试内容主要是背诵经文,有时也会考试诗赋。根据考试成绩,会给予应试者赐出身、授官或免解试等不同的结果。
简单来说,特奏名主要是对屡试不第者的一种照顾,而童子科则是为了选拔少年英才,二者在赵宋王朝的科举体系中都起到了补充作用。
赵俣出阁的儿子,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九岁,全都符合参加童子科的年龄限制,以蔡京为首的一众官员为了讨好赵俣,以及为了帮众皇子扬名获得声望,促成了这科的童子科,想让赵俣出阁的儿子在童子科中大放异彩。
谁想,赵俣的儿子赵寿、赵楷、赵樘这么出息,竟然没去考童子科,而是直接参加了正常的科举,关键他们真考中了进士。
赵俣事先知道自己有十来个儿子参加了成年科举,但赵俣对他们中举真没抱任何希望,也就是让他们长长见识,反正他们现在都没有爵位,又符合报名的条件。
赵俣表面上对左右说:“胡闹!科举乃我大宋选拔人才之要途,岂可教稚子戏耍其间,成何体统!”
言罢,赵俣故作怒容,说道:“将他三个的名字勾掉,再取三人。”
蔡京连忙出列相劝:“陛下息怒,太子及两位皇子年少有为,通过省试,实乃我大宋之福,百姓之幸。此等天纵之才,若因年岁而埋没,岂不遗憾?且我大宋并未规定年少不可参与科举只能参与童子科,今又解除皇子不可参加科举限制,太子及两位皇子考中进士,合情合理合法。既然如此,便应顺应天意,予以嘉奖,方能彰显陛下公平圣明,激励天下士子勤学不辍。”
有蔡京带头,立马就有一大群官员附和蔡京。
章惇老了,曾布也老了,韩忠彦和苏辙太保守,又不太懂经济,蔡京无疑成了下一任宰相的不二人选。
关键,蔡京还对赵俣言听计从,赵俣也没有舍蔡京不用,而用别人的道理。
现在的形势是,只等章惇身体彻底不行了,主动告老还乡,蔡京就会继任宰相之位。
这样的蔡京想要讨好赵俣,自然从者云集。
不想,赵俣却坚持:“教他三个参与殿试见见世面即可,取仕一事休得再提。”
见赵俣这么坚持,蔡京等人不敢再劝,只得遵命行事。
害怕赵寿、赵楷、赵樘这三个小家伙多想,回头赵俣把他们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与你几个而言,不中比中要好,回去用心参悟,各写一道奏策论给我。”
赵俣怎么教自己的儿子暂且不表。
只说,省试放榜后,合格者获“进士出身”资格,但要得“及第”,还需过殿试一关。
三月初一,七百来名举子在集英殿候考,赵俣亲自主持。
赵寿、赵楷、赵樘也被特许参与殿试,但他们的成绩不算在评比中。
殿试仅考策论一道,今年的题目是赵俣亲自出的:论宋、辽、金之间的战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