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记事第211章 210.抵达岷县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言情>> 秦时记事 >>秦时记事最新章节列表 >> 第211章 210.抵达岷县

第211章 210.抵达岷县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30日  作者:荆棘之歌  分类: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荆棘之歌 | 秦时记事 
刚过岷山,气候一下子凉了起来。

前方便是巴夫人此行的目的地,岷县。

如今才不过8月末,气温就已经使得草木成霜,巴夫人在马车中被侍女伺候着,又加上了一件皮毛外袍,这才使得手脚回暖。

她掀开车帘,前方马夫的手掌已然冻得通红中隐约带出青色,空气中都是霜寒的气息。

而她却情不自禁笑了起来:“如此苦寒之地,正是咱们煤炭推广的好时机。”

再往身后瞧去,辎重车辆能跟上的不过三辆,但不必着急,后头自然有源源不断的供给。

她吩咐道:“找此地县廷,奉上厚礼,与王后手书,也好方便咱们行事。”

车夫应了一声,马车循道前行,在前方逐渐出现的人家中迅速找到了想去的地方。

岷县只算是个小县,当地县令本也不值一提。

但此地驻扎着边军,大王西巡又必是来此,因而县中人口聚居颇多。

边军们的家庭也多分散在此处。

虽日子艰难,但如今哪里不艰难呢?因而渐渐人口增多,此处县令的薪俸便也随之提了上来。

按巴夫人了解,约莫有600石左右。

按照此等薪俸,她既不是为了求情办事,所送出的金玉布帛就也堪比六百石的粮食。

此地贫瘠,冬季气温极低,夏季虽不高,可降雨量颇少。

除了种粟,仿佛竟没什么盼头似的。

当地县令看到有人来报,也并不见得如何喜悦。

但重要的是王后手书!手书中言称需在本地推广民生之物,各地父母官多加配合。

这让他不禁郑重起来。

此地偏远,他也是才接了自咸阳城发往全国各地的奏报,才知大王立了新的王后。

只多方打探,对方身份都格外神秘,此时见有王后亲信前来,自然忙不迭又设宴招待。

巴夫人历来出行,虽擅长以钱财开道,但毕竟身份有限。

略有些身家背景的人,常常都不如何尊重。

如今持王后手书一路前行,所行皆得上座,畅通无阻,这令她心中又生出两分野望,务必要将王后命令执行不怠,如此,才能叫这荣光能长久保存。

此刻,县廷的宴席之上。

不仅县令在,县丞、县尉也都四散坐在席上。

推杯换盏之际,众人便打听道:“君远从咸阳而来,又有王后手书,不知可曾面见王后,对方又是何等威仪?”

只这一个称呼,便叫巴夫人眉头洋溢着喜悦。

她也明白对方为何如此,因而便笑了笑:“我为王后办事,所言所行难免偏颇,原不好与各位大人讲。”

“只是面见王后时,我曾献得一棵约有丈许高的琉璃宝树。”

琉璃宝树?!

众人皆倒抽一口冷气,只因县令大族出身,如今也有一盏琉璃酒樽,非接待重客时,绝不会拿出。

丈许高的琉璃宝树,又该是何等辉煌璀璨?华贵至尊?!

众人便伸长脖子,殷殷问道:“王后可是万分喜悦。”

巴夫人摇了摇头:“王后只略看了一眼,便赞美丽,而后不再关注。”

众人又皱起了眉头。

他们在这贫瘠的边地打磨功绩,凭的不过是奏书送上,大王欢喜,而后方能提拔一二。

再有,每年的考课如影随形……

而上头的喜好,自然需要万分细致的揣摩。

也许终生都不会用上,但不可没有。

莫非是王后不爱琉璃?

巴夫人却又叹气:“直至我离开咸阳宫,探问王后身边侍女才得知,原来王后所居的甘泉宫,竟要以这琉璃作窗,随意镶嵌。”

此话一说,满室寂静。

大家能做官,见微知着的功夫是少不了的。

王后能以琉璃做窗,证明王后背景雄厚,又得大王极力看重,听说还有五部私兵,咸阳城内畅行无阻……

也不知是何等神秘家族出来的贵女!

县令的笑容于是也热诚起来:“君得王后口令在此地推广煤炭事,意在天下民生,本官自然鼎力支持——”

巴夫人喝下水酒,此刻也觉得心头大快。

而对于陇西郡的平民百姓来说,附近驿亭亭长的召唤就显得莫名其妙许多。

马上将要寒冬,他们要四处拾牛粪、草根、残枝、枯叶以及一切能烧热的东西回家。

还要储备大量粮食。

既没钱,也没空闲。

在此时召唤,家家户户虽不情愿,却也仍是听令前来了,而后就听得一件难以置信的好事——

只需三日后在所属驿亭内听一日的课,临走便可得粟米一碗!

大大的一海碗,黄澄澄的粟米都堆得冒尖了!

多加些水,都够一家三五口两三日来喝了。

当然了,只是混个水饱,但水饱也至关重要啊!

至于要听什么课,他们能不能听懂——哎呀,不重要的!

有这碗粟米在,便是听不懂,他们也会掐着自己睁大眼睛的。

“当真么?”

“贵人总不能随意骗我们吧?”

“万一只是想看我们一番玩笑呢?”

“一户只需来一人,那我让家中大女来行不行?”

“这般好事,我偏要自己来。”

“这风刮的好凉,明日恐还要再冷下去,我得再穿一件。”

“无妨,我家二儿明日便躺在草窝里不出来了,我再穿上他的衣服就好。”

大家一番挤挤挨挨的商量,问明白明日天亮后便可来此,急忙欢欢喜喜,又将这消息四散出去了。

而此地仅有的两三位陶匠,也在今日都接下了大份订单。只需要模仿做一个怪模怪样小巧的三脚陶土竖炉,做得多少,这大户都都愿意收去!

甚至给了大笔定金。

只是……

“这竖炉颇厚,当真烧制的话,只在窑中就需一二日时间。”

虽不必上色,又不像那些土瓷一般讲究什么光滑……

三名陶匠同习一门手艺,自然也同归一人师承,此刻聚在一起,略一商量,便当即决定合作开炉!

三人再带上家中子弟流水线作业,不愁出不来成品!

有这样大单生意,今冬,必要使得家中能顿顿吃上饱饭。

他们虽只是墨家外门,但烧陶的手艺,却也是经过了十几二十多年检验的,半点不怕!


上一章  |  秦时记事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