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爷您看,鸳鸯簪、醉仙酿,还有这锦绣坊,都是魏大公子昨日才折价转让给小人的。您看这过户文书,京兆府的官印还鲜亮着呢!”
葛旭接过文书,眯着眼逐行扫过那些工整的馆阁体,突然冷笑:“好个‘纹银八千两’。这锦绣坊一月的流水都不止这个数。带走!”
“军爷,军爷。”林远山被两名士兵架着往外拖,挣扎间,发髻散乱得像团枯草,“小人是真金白银买的铺面啊!那魏公子说急用钱……”
“你既然有文书,”葛旭也不为难他,只是大手一挥说道:“那就跟本将去京兆府对质,辨认清楚。走!”
林远山被带去了京兆府,而此时的原景绣坊掌柜唐小童和杨海波一家,正坐着马车悠哉悠哉的行走在京城北郊通往苍州的官道上。
冬日的暖阳懒洋洋地挂在天空,将柔和的光芒洒在积雪覆盖的官道上,积雪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金光,宛如铺了一层碎银。
马车行进得很缓慢,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唐小童掀开车帘,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成霜。
他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感叹道:“幸亏昨日大九他们的消息传递及时,咱们才能这么顺利地脱身。要是再晚半日,怕是就要被堵在城里了。”
杨海波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笑着接话:“还是王妃的对讲机好使啊。那么远的距离,消息眨眼间就到了。要搁以前,要是等消息送到,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那个精巧的黑色对讲机,小心翼翼地摩挲着。
坐在对面的杨小妹闻言眼睛一亮,转头看向唐小童:“就是就是,王妃可真是个奇女子。王妃让你去北关当那个‘对外贸易协会会长’的命令前脚刚到,后脚京城就出事了。”
她裹紧了身上的薄袄,搓了搓手,“就好像……就好像王妃能未卜先知似的。”
一直沉默的杨母突然抬起头,眉间的皱纹更深了几分:“可咱们就这么走了,大九他们怎么办?”
她不安地蹙眉,“还有那个林远山……他会不会出什么事?”
唐小童放下车帘,转过身来露出一个胸有成竹的笑容:“娘,您别担心。王妃早就安排妥当了,林掌柜一定会有惊无险,大九他们手中有神兵利器,更用不着担心了。”
杨海波点点头,接过话茬:“是啊娘,王妃做事向来周全。您就放宽心,咱们这一路都有接应。”
唐小童也安慰杨母:“杨哥说的对。王爷和王妃将通信站已经修建到了荆州。到了荆州后,每个通信站都备有热茶接应咱们。”
马车继续在雪地上缓缓前行,留下一串深深的车辙。
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蓝色,几只麻雀从路边的枯树上飞起,扑棱着翅膀掠过马车顶棚,又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
半个月后,唐小童一行风尘仆仆地抵达了拖木沟棱堡。
远远望去,那座水泥棱堡如一头巨兽般盘踞在官道要冲,灰白色的墙体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这……这就是水泥棱堡?“唐小童勒住缰绳,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他记得几个月前来,请求王爷和王妃与突厥通商,从沧州返回京城时,这里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如今却已巍然矗立。
棱堡呈多角星形,每个凸出的棱角上都有攻击点,黑洞洞的枪口让人不寒而栗。
杨海波扶着杨母从马车上下来,杨小妹已经蹦跳着跑到城墙下。
“哥!娘!这墙好凉啊!“她踮起脚,好奇地摩挲着青灰色的墙面。
杨母也忍不住伸手触碰:“总听你们提起拖木沟的棱堡让朝廷大军都无可奈何,如今见到真是不同凡响,这墙面竟这般光滑,连条缝隙都摸不到。”
唐小童仰头望着足有三丈高的城墙,忽然注意到墙角处刻着细小的铭文——“景和六年秋,沧州营造司监造”。
棱堡入口处人声鼎沸。
几个挑着新鲜蔬菜的农妇正和守门士兵说笑:“王大哥,今早刚摘的菘菜,给您留了两捆!”
“使不得使不得……”那络腮胡士兵连连摆手,却见农妇已将菜塞进岗亭。
旁边卖炊饼的老汉插话道:“军爷别客气,有你们在这里守着。咱们这些小老百姓。才能安安稳稳的做买卖。”
“唐公子!”熟悉的声音传来。
唐小童转头看见棱堡里一个认识的兵卒大步走来,铠甲铿锵作响。
“上次见您时,这堡垒才打了地基呢!“那兵卒拍着城墙向唐小童炫耀,“现在别说朝廷大军,就是天雷劈下来也纹丝不动!“
“是啊!这棱堡可真坚固。”唐小童叹道。
这棱堡修建在这里,不仅坚固,还为这里的百姓创造了做小买卖的环境。
唐小童望着城墙上巡逻的士兵,他们的铠甲在阳光中如同燃烧的炭火。
卖糖人的小贩敲着铜锣走过,清脆的声响混着孩童的笑闹,在这座钢铁堡垒下竟显出几分人间烟火气。
唐小童一行人风尘仆仆,身上的行囊还带着旅途的尘土,几个眼尖来事的小贩围了上来。
“客官远道而来,尝尝咱们拖木沟特产的蜜饯果子吧!“一个扎着头巾的妇人挎着竹篮,热情地招呼道。
旁边卖布匹的老汉也不甘示弱:“这位公子,上好的冀州丝绸,给您家夫人带一匹?”
唐小童正要婉拒,忽然听见一个粗犷的声音从馄饨摊那边传来:“都让让,都让让!这是我家贵客!”
只见一个满脸麻子的魁梧军官推开人群大步走来,腰间佩刀随着步伐叮当作响。
他走到唐小童面前,突然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唐老弟,杨老弟。可把你们盼来了!”
唐小童先是一愣,随即认出来人正是这棱堡的守将麻子。
唐小童抱拳笑道:“麻子。几月不见,您现在可都当将军了。恭喜啊!”
“嗨!这都是承蒙王爷器重。“麻子大大咧咧的拍着唐小童的肩膀,“王妃三日前就传信说你们要来,我天天在这馄饨摊守着。来来来,先吃碗热乎的!“
馄饨摊老板是个精瘦的老头,闻言连忙往锅里下馄饨:“麻将军的贵客就是小老儿的贵客,这馄饨皮薄馅大,保准各位满意!”
这里距离清水县城只有十里左右,因为时辰还早,因为时辰还早,麻子决定亲自送他们去清水县王府面见韩蕾。
到清水县时,已经是暮色时分。
夕阳的余晖为古老的城墙镀上一层金边,城门处进出的行人络绎不绝,几个穿着制服的衙役正在维持秩序,见到他们的马车便主动让开了一条道。
“到了。“麻子勒住缰绳,回头对车厢里说道。
唐小童掀起车帘,眼前豁然一亮。只见城内灯火通明,宽阔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竟比白昼还要热闹几分。
他不禁“咦”了一声,引得车厢里的杨海波一家也好奇地凑了过来。
“这……这是县城?”杨小妹瞪大了眼睛,手中的帕子不自觉地攥紧了。
唐小童跳下车辕,转身对车内说:“娘,不如我们下车走走?这清水县的夜景倒是别致。”
杨母在儿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下了马车,刚站稳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她揉了揉眼睛,喃喃道:“老天爷,这里怎么比京城还漂亮?”
只见清水县的大街全是水泥路,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太阳能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将整条街道照得如同白昼。
他们在京城也用过还没给的太阳能灯,可那都只是在家里或者店铺里,而且也只有几个太阳能灯而已。
他们完全没想到,太阳能灯在路边连成一条线,看上去竟是如此的壮观。
这个时间段,京城的店铺早已开始打烊了,可这里的店铺却还在营业。
路边的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有卖糖人的、卖烤红薯的……
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从他们身边经过,担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玻璃器皿,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哇!那是什么?”杨小妹惊讶的指责小便担子上的货物。
唐小童道:“那是玻璃,现在在苍州已不算稀罕物。上次我来沧州求见王爷和王妃时,听说他们就已经在筹建玻璃厂。”
唐小童又转向杨海波解释道:“当时我来时还没这么热闹繁荣,没想到几个月变化不小。”
正说着,一辆三蹦子“突突”地从他们身旁驶过,吓得杨母往后一退,差点踩到自己的裙角。
“这就是你们常说的三蹦子吗?跑起来可真灵活。“杨母惊魂未定地问道。
旁边一个卖糖炒栗子的大婶听了笑道:“老嫂子是头回来我们清水县吧?这是我们王妃弄来的三轮车,王妃说它吃的是油,跑起来可比马车快多了。”
杨海波望着远处正在修建的三层砖楼,不禁感叹:“这路面平整得跟镜子似的,楼宇又如此高大,这哪像别人说的穷乡僻壤,分明就是世外桃源。”
“可不是嘛。”唐小童指着路边一家挂着“新华书店“匾额的店铺说,“这里的变化简直翻天覆地,要是再过几年,都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王爷和王妃实在是太伟大了。“
杨母听着听着,突然抹起眼泪来:“我家老头子要是能活到现在,看到这样的好光景该多高兴啊!”
杨海波连忙安慰母亲,杨小妹却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看什么都稀奇。
她已经跑到一个卖的摊子前,眼巴巴地望着那蓬松的糖絮。
摊主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头,笑呵呵地扯下一朵“白云”递给她:“姑娘第一次来清水县吧?送你了!”
杨海波急忙要掏钱,那老头摆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我们王爷说了,对待外乡客人要热情。再说了,这白糖是咱们自己县里产的,不值几个钱。”
这时,一辆装饰朴素的马车在他们旁边停下,车帘一掀,露出个穿着官服的中年人。
麻子立刻行礼:“见过县丞大人。”
县丞和蔼地点头:“是唐公子回来了啊。这几位位是……”他的目光落在杨海波等人身上。
麻子连忙介绍:“他们几位都是王妃的人,末将正要带他们去王府,以后也会在咱们苍州住下。”
“好啊好啊!“县丞笑得见牙不见眼,“我们清水县正大量缺人,欢迎你们啊……“
目送县丞的马车远去,杨母还有些恍惚。“这地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连县太爷都这么和气,咱大景除了苍州,上哪儿找这样的好去处?”
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正巧路过的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听见了,插话道:“老太太说得极是。咱们清水县现在可是‘小京城’,比真正的京城还要便利几分呢!”
夜幕完全降临,但清水县的街道反而更加热闹了。
酒楼的灯笼高高挂起,茶肆里传来说书人响亮的声音,远处广场上似乎有人在表演杂耍,喝彩声一阵高过一阵。
唐小童等人一路走来就像在逛现代的夜市一般。
麻子见他们对这里的什么都好奇,便勒住缰绳,粗糙的手指指向街边挂着牌匾的建筑。
麻子自豪的介绍道:“王妃最先在清水县搞了养殖试点和医馆试点,还组织开荒种地,刚开始,荆州那些因为洪灾逃难的难民来到这里时,还每日靠着官府施粥过日子,可现在清水县百姓的日子忒好过了。”
“咦?那个会喘气的铁家伙是啥?“
麻子见他们对这里的什么都好奇,便勒住缰绳,粗糙的手指指向街边挂着牌匾的建筑。
麻子自豪的介绍道:“王妃最先在清水县搞了养殖试点和医馆试点,还组织开荒种地,刚开始,荆州那些因为洪灾逃难的难民来到这里时,还每日靠着官府施粥过日子,可现在清水县百姓的日子忒好过了。”
“咦?那个会喘气的铁家伙是啥?“
杨小妹指着医馆廊檐下立着个膝盖高的圆柱铁炉,顶上的药罐正喷吐着白雾,在灯笼映照下恍若仙境。
“那是蜂窝煤炉子,是个稀罕物!”麻子介绍着走上前掀开炉门,赤红的火光顿时舔上他黝黑的脸庞。
“是由王妃画的图样,胖头公子带着匠人打造出来的。你们瞧这蜂窝似的眼儿,一块煤饼能烧三个时辰,可以做饭、烧水,天冷时还能当炭火取暖。”
“哇!三个时辰?这么好?”杨小妹等人像在听天方夜谭。
麻子呵呵一笑,继续介绍:“这炉子毕竟是手工打造,入冬仓促,虽然不还能做到每户一个炉子,但却可以几户共用。今年冬天,苍州也几乎没有听到冻死的百姓了。”
大家一路参观说着话,很快便到了苍州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