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第239章 林燃的作用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科幻>> 科技入侵现代 >>科技入侵现代最新章节列表 >> 第239章 林燃的作用

第239章 林燃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23日  作者:鸦的碎碎念  分类: 科幻 | 超级科技 | 鸦的碎碎念 | 科技入侵现代 


“总统先生,诸位,教授的提议总结来看,希望用你的国内政治压力作为杠杆,党内分裂和民意低迷让你在下台边缘,这反倒能让你在国际上显得肆无忌惮。

通过模拟核警戒,如派B52接近苏联边境,并在外交渠道暗示升级越战,我们制造不确定性。

从国防部的角度看,这不是盲目的冒险,而是基于互惠威慑的现实计算。

我们的情报显示,苏联对北越的援助虽占其后勤的70,但他们的全球战略优先是欧洲稳定和军备控制,他们不愿因越战而破坏与我们的‘和平共处’。

你的国内处境,低至35的支持率和党内分裂,反倒成为优势:它让莫斯科相信你已无政治约束,能不顾后果升级。

这能迫使他们联动施压河内短期停火,而无需我们额外增兵10万。

风险可控,模拟B52警戒演习只需几天准备,且历史如古巴危机证明,这种不确定性往往导致对手退让。

当然,我们需严密监控他们的回应,以避免误判。

教授的创意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基于现实计算的精准结果,过去教授已经无数次证明过自己对外交和国防的洞察力,我绝对相信教授的判断!”

麦克纳马拉说完后又补充了一句:“正如你过去用纸飞机羞辱柯西金,对方也忍了,背后是相同的逻辑,苏俄比起我们更害怕直接开战。”

数据和逻辑,这就是麦克纳马拉的风格。

此时的苏俄也有他自己需要担心的地缘困境,最重要的就是南边的边境紧张和欧洲稳定。

显然不是所有人都吃这一招。

腊斯克则带着忧虑道:“总统先生,我尊重教授的分析,但这太接近边缘政策了,苏俄的列昂纳德正推动有限主权,在东欧维持控制,如果我们虚张声势,他们可能会视之为挑衅。

回想古巴导弹危机,那时是我们有情报优势,现在越战则是他们的后院援助。我们已有巴黎谈判的初步接触,为什么不通过外交渠道加强联动?制造‘疯子’形象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盟友对我们产生质疑。”

此时的盟友们还不像后世那样言听计从,法兰西还具备一定的主体性。

腊斯克对林燃的建议持保守意见。

因为对迪安·腊斯克而言,他早就不想干了。

去年因为女儿和NASA的黑人雇员结婚,腊斯克就提交过辞呈,被否决了,但这不能动摇他确实不想干了。

回高校教书写写冷战回忆录不香吗?《我在白宫那些事》,有钱又有闲,岂不是美滋滋?

作为当过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的腊斯克,除了总统没有当过之外,人生真的已经圆满了。

可以体现其风度的一点在于,在越战时期,迪安·腊斯克的儿子理查德·腊斯克当时在康奈尔大学学政治学。

他会把康奈尔大学的同学带回家,他在康奈尔认识的每个人都反对战争,他们会来华盛顿参加一些大规模的反战集会,而且他们经常就住在腊斯克家。

迪安·腊斯克看到他们从楼上走下来,就会说:“好吧,伙计们,欢迎你们住在这里,但你们要把标语牌放在前门的伞架上。”

腊斯克现在其实已经意识到越战是一次错误,他属于是退休心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要是真搞什么疯子理论,他这个国务卿得变空中飞人,天天游走于伦敦、巴黎、日内瓦和华盛顿之间,都快下台了,何必再折腾呢?

而且万一真的擦枪走火怎么办?

腊斯克提到的边缘政策,用人话来说就是:走钢丝。

腊斯克应该是这四个人里唯一坚决反对搞什么疯子理论的人。

他在说完之后,甚至心想,如果自己的儿子理查德·腊斯克在得知,教授居然出了这样的主意,该会多么伤心。

麦克纳马拉则揉着额头,心理中闪过对战争数据的疲惫:每周数百伤亡,预算赤字膨胀。

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数字很快会膨胀。

“国防部的评估显示,苏俄援助北越的S75导弹已有效抵御我们的轰炸,但他们的全球战略是避免直接对抗。

苏俄能够无限制援助,华国能够让我们不跨过北纬17度,他们都可以这么干,我们也得创造出外面的交易筹码。

不然我们永远无法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甚至做不到渐进式地退出北越,很可能迎来一场脆败!”

麦克纳马拉顿了顿,补充道:“国防部能够做到严格控制整个过程,这完全能作为谈判筹码。”

他没有和林燃交流过,但是已经敏锐捕捉到林燃这是在凭空创造交易筹码。

麦克纳马拉除了在战场指挥上是废物点心外,在其他方面是绝对的精英。

罗斯托要积极得多,他翻开备忘录,指着苏俄援助数据:“先生们,我们不能忽略地缘政治现实。

苏俄和东大的分裂已让他们运输延误,如果我们显示决心,他们会计算成本,援助北越远不如核风险威胁他们的本土来的重要。

教授的想法有理论基础:联动政策,能将越战与军备控制挂钩。

总统的下台危机确实是杠杆,让莫斯科觉得您无所顾忌,从而推动他们充当中介。”

罗斯托内心乐观:这能强化阿美莉卡的遏制姿态,避免越战失败波及亚洲盟国。

罗斯托的全名叫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他应该是最早看透苏俄欺软怕硬本质的白宫高官。

在1951年至1952年期间,罗斯托接下了一个名为苏俄弱点研究的项目。

该项目由独联体赞助,并得到了白宫政府的大力支持,旨在找出苏俄在政治和心理战方面的弱点,并得到了顶尖苏俄问题专家和心理战专家的贡献。

随后罗斯托领导了一群坚定的冷战战士,他们被称为匡蒂科弱点小组,发布了一份报告,主张对苏俄实施核胁迫。

而这些专家背后的赞助商名叫纳尔逊·洛克菲勒。

这份报告里的关键观点,对此后的冷战造成了直接影响。

其列出了从易到难的提议序列,试图以这种方式去测试苏俄的真实意图。

推荐包括:

“推动德意志统一,测试苏俄诚意,认为这是测试苏俄让步的关键。

鼓动东欧的卫星国独立,认为这些卫星国的不满是苏俄的脆弱点和失血点。

强调在亚洲的经济援助和军事威慑,离间华国和苏俄,将亚洲国家从自由世界的主要问题转变为资产,大幅增加对亚洲欠发达国家的投资。”

没错,这份报告的观点完成于1952,发布于1955.

除此之外,他在1947年的时候成为欧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的助理,参与马歇尔计划的制定。

1946年初,罗斯托就意识到,没有欧洲的统一,德意志的统一就不可能实现,而实现欧洲统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经济领域的技术合作,而不是直接通过外交谈判。

而罗斯托关于欧洲经济统一的著作引起了时任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的注意,并最终引起了法兰西外交官让·莫内的注意。此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让·莫内被誉为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之父。

正是这样一位顶级地缘政治操盘手,在看完林燃的提议后,意识到,这是唯一的解法。

更准确点来说,凭空造牌是唯一能够不失体面解决越战的办法。

“我绝对支持教授的提议,这一策略不仅仅符合我对苏俄的认知,苏俄百分之百不敢扩大局势。

更是因为教授过去从来没有失败过,我们在越战上做的并不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采用教授的提议。

过去热线已经充分证明了,教授在外交领域的天赋,他是如此有天赋,如此的能够洞察事务的本质。

我们现在的矛盾就在于,我们缺乏促使苏俄谈判的筹码,缺乏促使苏俄敦促南越的动力,而世界毁灭的核大战,这就是最有力的筹码!”

罗斯托说完之后面容坚毅,眼神无比的坚决,给林登·约翰逊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

他内心则淡淡浮现出一句抱歉,这句抱歉是针对汉弗莱的。

在开这场会之前,汉弗莱给他下了死命令,你在这场小会上,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林登·约翰逊推动教授的提议,推动疯子理论的应用。

为什么?

因为在汉弗莱看来,林登·约翰逊已经是冢中枯骨不值得一提,麦卡锡和华莱士看上去来势汹汹,但也就是现在,等到他下场参选自然会如同犁庭扫穴一般,把这两个人给扫进垃圾堆。

唯一能给他入主白宫造成威胁的就只有尼克松,弗雷德跳梁小丑,那么疯子理论和尼克松解决越战的论述不谋而合。

只是因为尼克松未来要这么做,他没办法提前挑明,挑明了苏俄知道,你到时候再这样搞就没用了。

汉弗莱也是看完林燃的方案后,才意识到,尼克松在接受采访时候所透露的信息以及对解决越战的信心来自于何方,不就是疯子理论吗?

那白宫先把这一招给用了,到时候这不但不是尼克松的王牌,反而会成为对方电视辩论时候的出血点。

所以汉弗莱恳请罗斯托一定要说服林登·约翰逊。

如此重要的事情,副总统汉弗莱不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林登·约翰逊对其产生了嫌隙,他的野心被约翰逊洞察到了。

克利福德靠回椅背,目光扫过众人,心理中权衡法律风险:作为律师,他思考是从国际法角度。

“总统,这是个高风险赌注。

国内,国会和媒体会视之为鲁莽;国际上,联合国或盟国可能谴责。

但如果我们以情报为基础,模拟演习而不实际升级,或许能奏效。

关键是保密和可控,让苏俄担心而不引发连锁反应。”

约翰逊听着,双手交迭,思绪如潮水般涌来:在座各位说的各有道理,腊斯克的谨慎是国务院的风格,麦克纳马拉的支持体现了他对教授的无条件听从,而罗斯托的乐观源于他的鹰派观点。

自己的支持率已低到谷底,党内麦卡锡的10支持如芒在背,为什么不利用弱势转强势?

但升级核威慑,可能让冷战失控,影响全球平衡。

在这种时候,反而教授战无不胜的神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时至今日,每年一到诺贝尔颁奖典礼的时候,历届诺贝尔和平奖都会被媒体们扒拉出来点评一番。

其中无论是哪个角度的点评,林燃在1961年的时候以热线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都被认为是最有含金量的和平奖之一。

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关键事务上发挥着作用。

林登·约翰逊终于开口:“谢谢各位。

这不是轻率决定,我们需要更多情报评估,麦克纳马拉和罗斯托,准备详细方案,包括潜在苏联回应。

会议到此结束。”

在座众人称是,大家知道,林登·约翰逊这是打算孤注一掷了。

同时也是对方最后一搏了。

如果这次没成,对方今年的总统大选必败无疑。

现在他试图抓住这一线生机。

房间内,众人起身,脚步声在走廊回荡,约翰逊独自坐了片刻,盯着地图,内心仍未平静:这真的是结束战争的钥匙吗?

然而事情压根不按照白宫制定的剧本来,他们本来想要做好充分准备再执行疯子理论。

但1968年1月30日,北越的春节攻势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而来。

北越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袭击了西贡、顺化和多个阿美莉卡基地,甚至短暂攻入阿美莉卡大使馆。

白宫分析室里,来自一线的情报堆积如山。

林登·约翰逊总统站在地图前,脸色铁青,盯着屏幕上实时传回的电视画面:燃烧的街道、倒下的士兵,以及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的低沉报道:“这场攻势证明了战争的僵局”。

攻势虽在军事上被击退,但造成超过4000名美军伤亡,并通过媒体直击美国本土,林登·约翰逊的民意支持率暴跌至26,党内反战声音如麦卡锡这般汹涌。

这不是单纯的战场失败,而是地缘政治的转折点:北越的韧性依赖苏俄援助,而攻势暴露了阿美莉卡的脆弱,如果不反击,冷战中的信誉承诺将崩塌,让苏俄更占优势。

现在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险局面,推动战争民调暴跌,妥协,冷战局势小崩。

因此在分析室里,林登·约翰逊恨不得给麦克纳马拉来一刀,不是你要亲自下场,我们会到今天这样的窘境?

林登·约翰逊召集紧急会议。椭圆形办公室内桌上就两种材料:盖洛普民调数据和关于苏俄援助的评估。

“各位,”约翰逊开口道,声音沙哑而疲惫,“春节攻势让我们损失惨重。

国内,那些反战分子在街上游行,国会预算辩论中甚至驴党人开始转向。

苏俄是幕后推手,他们援助河内,却不愿直接卷入,我们没有时间再缓慢推进了,教授的提议必须现在马上执行。”

林燃赫然在列,他点点头:“总统先生,攻势后的现实是我们的杠杆。

你的支持率已跌至谷底,党内分裂让连任无望,这反倒能让您在国际上显得无所顾忌。

通过模拟核警戒,我们创造不确定性,相信我,克里姆林宫会理性计算成本。

让他们觉得白宫是疯子,从而施压北越短期停火,以换取我们在军备控制上的联动。”

麦克纳马拉说:“是时候了。”

腊斯克则无奈叹息。

罗斯托则说:“总统先生,我们没有时间再犹豫了!”

大家互相之间交换眼神。

最终,林登·约翰逊深吸一口气,内心下定决心:攻势的冲击已让他别无选择,这不是鲁莽,而是无奈的选择,利用弱势转强势,或许能迫使莫斯科调解。

这回不是林燃自己说自己从来不会失败,而是林登·约翰逊在内心默默祈祷,这一flag能成真了。

教授,你的不败金身要是破了,我就只能灰溜溜下台了。

“好吧,我们实施,教授,你作为全权特使,去日内瓦谈,我们先启动威慑。”

2月中旬,美国开始了极限施压。

国防部下令B52轰炸机在太平洋上空进行模拟核警戒演习,路径有意接近苏俄远东边境,雷达信号有意泄露。

约翰逊在公开讲话中暗示“所有选项都在桌上”,虽未明说核武器,却让外交渠道沸腾。

苏俄的外交抗议随之而来,但情报显示,莫斯科内部开始评估风险:列昂纳德不愿因越南而冒险,尤其攻势后北越的进攻虽大胆,却暴露了后勤极限。

3月初,林燃抵达日内瓦。

日内瓦初春的景象无法缓解谈判的紧张氛围。

被派往日内瓦和林燃见面的是柯西金,他是此时苏俄三驾马车里的温和派。

本来去年要和林登·约翰逊在葛底斯堡谈的。

当然苏俄方面派柯西金和林燃谈,这已经是国务卿或者总统待遇了。

如果白宫来的是一般资历的全权大使,哪怕是罗斯托,那么苏俄也最多派库兹涅佐夫来谈。

柯西金的神情很是疲惫,显然他也被最近的核威慑局势骤然紧张弄的疲倦万分。

“柯西金先生,”林燃开口道,“春节攻势后的局势已不可逆转。

总统的国内压力,包括民意崩盘和党内挑战,让他已无政治约束。

如果北越不让步,我们将考虑极限选项。这不是威胁,而是现实:苏俄的援助维持了河内的抵抗,但升级风险会威胁到所有人,总统先生已经几近疯狂。

你们比我更了解林登·约翰逊,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柯西金听着这口标准俄语,思绪一时间没有回到谈判内容上,要不是外面的阳光和建筑风格提醒他,他会以为自己在克里姆林宫开会呢。

柯西金点燃一根烟,心理中权衡:阿美莉卡的威慑大概率是虚张声势,但约翰逊的困境却是切实存在的。

攻势证明了北越的决心,却也耗尽资源。

如果真的把约翰逊逼疯,局面失控,苏俄真的能够承担这样的代价吗?

苏俄的软弱性在这种时候体现得一览无遗。

正如罗斯托在林燃乘坐专机离开华盛顿之后,他和林登·约翰逊共同在机场上看着远去的专机幽幽道:“总统先生,相信我,苏俄一定会妥协!”

片刻后他又重复了一句:“一定会!不妥协不是苏俄人。”

柯西金回应道:“教授,我们支持北越方面自卫,但和平符合共同利益。

我们可推动巴黎接触,促使河内停火,但条件是阿美莉卡需要承诺撤军,并且不干涉东欧。”

谈判自然没有那么简单,整个谈判持续了足足十五天时间。

林燃在给白宫的电报中显示:“他们开始松动,攻势让克里姆林宫计算成本,我们的施压起了作用。”

随后,克里姆林宫方面最终拍板决定,敦促河内停火。

双方代表共同在日内瓦签署为期一年的停火协议。


上一章  |  科技入侵现代目录  |  下一章